正文 第14章 國寶大熊貓(1 / 2)

據考證,大熊貓在我國古代稱之為貘、白豹、虞等,在200多萬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大熊貓曾遍及我國南部,形成大熊貓—劍齒動物群。今天該動物群已經大部分滅絕,而大熊貓卻一直活下來,所以它有“活化石”之稱。

相信沒有人不知道我們國家的國寶——大熊貓。在我國無論是舉辦亞運會還是奧運會,大熊貓總是作為大會的吉祥物出現。但是我們之中的很多人,對我們的國寶卻並不是很了解。下麵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可愛的大熊貓。

大熊貓屬於食肉目大熊貓科,該科隻有一個單屬單種,就是大熊貓。它的體型較大,外形和熊相似。頭渾圓似貓,因此人們給它起了一個貼切的名字——大熊貓。它的毛色黑白相間,四肢與肩胛部有連片的黑色毛區,眼區有形似眼鏡的黑斑,耳、鼻和尾部也都是黑色的。它生活在我國南方竹林中,俗稱花熊和竹熊。

大貓

大熊貓體長在1.2~1.5米左右,體重為50~80千克。人工飼養的最大個體體長可達1.8米,體重近200千克。關於大熊貓的分類,在科學界一直有爭議。有人認為它和熊更接近。而有人認為應該把它和浣熊科的小熊貓歸為一類,建立熊貓科,但一直沒有定論。

原來,大熊貓的分布遍及很多國家和地區,但迄今為止,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大熊貓幾乎已經絕跡了,隻有在我國的四川、陝西、甘肅部分地區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們的身影。目前,世界上大熊貓總數不超過1000隻,而且數量還在不斷減少。據統計,雌性大熊貓有78%不孕,雄性有90%不孕,這使大熊貓繁殖非常困難。

看它們母子兩個多可愛

野生大熊貓一般生活在密林之中,它們在那裏生長、發育、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大熊貓性格孤僻,喜歡獨居,隻有到了繁殖季節,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裏才開始進行各種求愛活動。大熊貓在繁殖期間經常出現多雄爭配的情況。它們一生中生仔數量少,而且幼仔也不容易成活。大熊貓每胎產1~2仔,但通常隻成活1仔,孕期一般為80~160天。

大熊貓的幼仔

剛出生的幼仔全身沒有毛,呈淺粉紅色,眼睛不能睜開,體重隻有85~140克,非常脆弱。經過母親照料8~20個月後,熊貓幼仔一年內便可達41千克。由於大熊貓特殊的生殖能力和育幼行為,使這一種群增長十分緩慢,如果保護管理稍有不善,則可能造成數量銳減。

很多人都知道竹子是大熊貓的主食,它們也嗜飲水。很多大熊貓都把家安在離水源比較近的溪澗流水附近。它們每天至少飲一次水,有的地方雖然有豐富的食物,卻沒有水源,大熊貓也很難在那裏生存。冬季時,有些溪水開始結冰,大熊貓為了獲得飲水,不得不離開家園和豐富的食物去長途跋涉到很遠的穀中去飲水,然後返回來。

大熊貓正在喝水

大熊貓總是就近取水,它們長期取水的路線因為日複一日地走已經有了一條明顯的路徑。它們在溪邊用舔吸的方式飲水。如果溪水結冰不厚或被砂礫填滿了,它們一般用前掌把冰擊碎或挖一個淺坑舔飲。大熊貓吃的竹子很難消化、吸收。因此,大熊貓攝入的能量受到極大的限製,所以它很少活動,這樣可以盡量少地消耗能量。

大熊貓的性情溫順,它們不會主動攻擊人。當大熊貓感覺到有危險的時候,它們會立即逃避。逃不掉時,它們就會像淑女一樣,用前掌蒙麵,把頭低下,深深地埋在兩個前掌中間,並把背脊高高地拱起來,顯得又害怕又害羞。

大熊貓和它的幼仔

因為大熊貓長期生活在光線昏暗的竹林裏,那裏的障礙物很多,使得它總不能看得太遠,所以大熊貓的視力不是很好。此外,大熊貓的瞳孔是縱裂的,和貓一樣,所以它們擁有夜視能力,即使到了晚上,它們還能活動。大熊貓喜歡趴在大樹上或竹林內睡覺,平時行動非常緩慢。它們的聽力不是很好,但嗅覺較好。它們也善於攀爬,雖然不像猴子那樣靈活。其實,原來大熊貓屬於肉食動物,後來因為環境變化,經過漫長的進化逐漸改變了食性,變成了以竹子為主食的動物,但它仍然保持著食肉獸的特征。

爬到樹上睡覺的大熊貓

由於大熊貓成熟較晚和它的繁殖特性,加上它的棲息地逐漸減少,以及人類大量捕殺等原因,它的數量在不斷減少。因此人類必須加大保護力度,才能使它與人類一起生存下去。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大熊貓的種群數量能不斷增加。

“大熊貓”是人們對它約定俗成的稱呼,其實它真正的名字應該叫做貓熊。它屬於食肉目、貓熊科動物。與它近親的還有一種動物叫小熊貓,當地人稱它們為九節狼,屬食肉目、浣熊科。我們都知道大熊貓的主要食物是竹子,很多人也認為它們僅僅吃竹子,其實它還吃肉呢。事實上,不是所有的竹子大熊貓都能吃,它們隻吃各種纖細的箭竹,尤其是幼嫩似筍的箭竹。原來屬於肉食動物的大熊貓,是怎麼演變成吃素的動物呢?而且這種素食隻限製在狹窄的竹子上呢?很多生物學家們都試著去解開這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