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中國地形的基本特征(1)(2 / 3)

青藏、雲貴、內蒙古和黃土高原,是中國著名的四大高原。塔裏木、準噶爾、柴達木和四川盆地,是中國著名的四大盆地。長江、黃河、珠江和黑龍江等大河流,在遼闊的大地上奔流,造成了許多廣大而肥沃的平原。在平原上點綴有蔥鬱秀麗的低山丘陵,而在西部更有無數高大崎嶇的山地。多種多樣的地形為中國農、林、牧、副、漁的多種經營和綜合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據統計,中國的山地丘陵約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4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如果把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崎嶇不平的高原都包括在內,那麼中國山區的麵積要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2/3以上。山區雖然不利於種植業的發展,也不利於交通運輸以及經濟文化的交流,但卻埋藏著豐富的礦藏,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和珍貴的動植物資源,它們都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

3.山脈縱橫,具有定向排列。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不僅山區麵積廣大,而且大小山脈縱橫全國,它們的分布規則有序,按一定方向排列,大致以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的為最多,西北—東南走向和南北走向的較少。

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是天山—陰山,中間的一列是昆侖山—秦嶺,最南的一列就是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在東部,山勢較低,這種走向的山脈主要也有三列:最西的一列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即前麵提到的第二和第三級階梯的分界線;中間的一列包括長白山、遼東丘陵、山東丘陵和浙閩一帶的東南丘陵山地;最東的一列則是崛起於海上的台灣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多分布於西部,由北而南依次為阿爾泰山、祁連山和喜馬拉雅山。

南北走向的山脈縱貫中國中部,主要包括賀蘭山、六盤山和橫斷山脈。

上述這些山脈構成了中國地形的骨架,它們把中國大地分隔成許多網格。分布在這些網格中的高原、盆地、平原以及內海、邊海的輪廓,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這些山脈的製約。

橫亙全國的東西向山脈,又是一些大河的分水嶺。秦嶺山脈是黃河和長江的分水嶺,南嶺山脈是長江和珠江的分水嶺。河流的流向明顯地受著山脈的製約,如西南部的雅魯藏布江、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等,它們的流向都受到岡底斯山、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與橫斷山等山脈的控製。長江、黃河總的流向是自西向東,但許多河段也受山脈走向的製約,時寬時窄,時而向東南流,時而向東北流,最後東流入海。

除上述三大基本特征外,從構造上來看,中國的地形特征還可以概括為4個方麵,即:三道緯向山帶,三條瀕太平洋山嶺,兩個走向的大型窪地,一大弧形山脈。

所謂三道緯向山帶,即上述的三條東西走向的,由許多山脈組合而成的帶狀山係。而它們之間的間隔幾乎都在8~10個緯度左右。如天山—陰山的主體,大致位於北緯40°30′~42°30′之間;昆侖山—秦嶺的主體,大致位於北緯32°30′~34°30′之間;而南嶺的主體,大致位於北緯24°00′~25°30′之間。這三道緯向山帶實際上構成了中國三條重要的地理界線,它們對於中國的氣候、水文以及農業生產等各方麵都有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