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沙漠地形(1 / 3)

沙漠,當人們對它沒有足夠認識以前,往往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中國新疆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在維吾爾語中就是“進去了出不來”的意思。然而這個在19世紀90年代被一位外國探險家稱之為“死亡之海”的大沙漠,如今已有許多地方得到了開發、利用和改造。

中國沙漠的分布及其成因

在我國西北、華北的北部及東北的西部,有大片沙丘覆蓋的沙質荒漠,由礫石、碎石組成的戈壁、礫漠,以及稱之為岩漠或石質荒漠的岩石裸露的山地。它們主要位於北緯35°~50°、東經75°~125°之間,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陝西、吉林和黑龍江等7個省區。據統計,中國的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麵積總計約130.8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13.5%,在荒漠地帶以流動性沙丘為主的沙漠,占全國沙漠麵積70%以上,在荒漠草原和幹草原地帶以半固定、固定沙丘為主的沙漠化土地,麵積約32.8萬平方公裏。其中,以新疆分布的麵積最廣,約占全國沙漠、戈壁麵積的60%左右。中國著名的大沙漠,自西向東有塔克拉瑪幹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汗騰格裏沙漠等,其中塔克拉瑪幹沙漠麵積達32萬平方公裏,比3個浙江省還大,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沙漠之一。對於這樣一個廣大麵積的沙漠,在舊中國,反動政府完全置之不理,且束手無策,致使沙區人民過著“沙逼人退”的悲慘生活,至於在科學研究上更是一個空白。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沙漠的改造和利用,已把它列為幹旱地區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

沙漠是幹燥氣候的產物。就世界範圍而論,幹燥氣候區的形成主要與緯度、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等因子有關。

中國的沙漠是在幹燥氣候和具有豐富的沙質來源等自然條件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下,長期發展演變而成的。若單就緯度來說,中國的西北、內蒙古等地區,是不應該成為幹燥氣候區域的。但由於中國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部,是東亞季風盛行的地帶,中國的降水主要是受夏季風的影響,夏季降水的水汽來源主要來自西南、南和東南沿海。而西北和內蒙古地區則深居歐亞大陸中部,距海洋遠,特別是它的南部和東部邊緣有許多高大山係,阻擋了夏季風的深入。冬季,歐亞大陸處於強大的蒙古—西伯利亞冷高壓控製下,加之本區北方地形比較開闊,無高山屏障,幹燥的大陸氣團和北冰洋的寒冷氣流可以傾注直瀉,從而使這裏異常幹燥寒冷。這樣中國西北和內蒙古廣大地區就終年處於極端幹旱的情況下,從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典型的幹燥大陸性氣候的溫帶、暖溫帶幹旱區,而幹旱盆地周圍的豐富沙源又成了沙漠形成的物質基礎。此外還有人為的原因,如濫伐森林、過度放牧和盲目開墾,破壞了森林草原;或因戰爭等原因毀壞了幹旱地區的灌溉工程等等,促使沙漠不斷擴展,形成“人造沙漠”。如陝北榆林一帶的毛烏素沙地,年降水量有400毫米左右,曆史上曾經是一片肥美的草原,在草原的窪地和坡地上分布著相當數量的“沼澤叢林”,但後來因濫墾大肆破壞草原,致使長城以外60多公裏寬的地帶變成了一片茫茫的沙漠。

中國沙漠的自然特征

由於中國的沙漠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加上周圍的高原、大山阻擋了濕潤的海風吹入,因此氣候幹燥、日照強烈、雨量稀少、氣溫較差大、風沙頻繁、植被稀疏低矮等,成為這一地區共同的自然地理特征。

如新疆東部及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中部和東部,年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平均年溫差一般為30℃~50℃,絕對溫差可達50℃~60℃以上,“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是這一地區氣溫變化劇烈的真實寫照。沙漠南部的風沙日常占全年的1/3,如且末最多可達145天。甘肅民勤縣1959年風沙日達148天,占全年日數的41%,持續時間最長可達17~48小時。

沙漠地區的植物不僅低矮稀疏,而且還具有幹旱地區的特色。為了適應幹旱的氣候,它們的葉子都縮得小小的,或者變成棒狀和刺狀,像梭梭和沙拐棗。沙拐棗原生在河西走廊弱水兩岸,5、6月開黃白色的花,飄散著桂花的香氣。它是蜜源植物,棗可食,葉子是飼料,樹幹可作各種器具,是很好的防沙護田樹種。有些植物為了減少蒸騰而氣孔下陷,角質層加厚;另一些植物營養器官變為肥肉質,以自身儲蓄水分。為了抵抗夏天強烈的陽光,很多植物的枝幹表麵變成白色或灰白色,像白茨、梭梭等。為了吸收沙層裏僅有的一點水分,它們的根係特別發達,而且盡量往地下深處伸展,並長出很多的側根以擴大吸水麵積,例如檉柳、駱駝刺、沙拐棗等,它們在地上部分不過三四米高,但它們的主根可達20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