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關於恐龍的爭鬥(1 / 1)

19世紀,恐龍的概念在歐洲已十分流行。一些關於恐龍的論著引起了大眾的想像力。當時出版的自然史書籍,都經常加插恐龍插圖。

當禽龍的研究在歐洲盛行時,很多化石發掘者的注意力則轉移到了北美洲。這中間還引發了一場“骨頭戰爭”:耶魯大學的古生物學教授奧特尼爾·馬殊和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科學家及化石搜集家愛德華·科波之間為發掘恐龍化石而動用武力的爭奪。很多恐龍化石因此被毀壞,但他們也做了點好事。他們都想盡快將找到的東西在博物館展出,於是想出一種發掘恐龍化石而不會損壞它們的方法:他們讓每塊骨頭仍部分埋在岩石裏,用熟石膏蓋住,然後,將仍埋有骨頭的岩石切割成塊,運回實驗室再取出。這種技術至今仍為人們所用。

自骨頭戰爭後,發掘恐龍化石的活動已擴展到各大洲了。20世紀初,在加拿大有很多發現,特別是在阿爾伯達省。這一工作是由美國化石發掘者巴南·布朗帶頭,後繼者為史騰堡父子。他們尋獲的恐龍骨骼裝滿了紐約、渥太華和多倫多的博物館。

接著,非洲成了發現恐龍的中心。在1909~1929年之間,德國和英國的探險隊相繼在現今為坦桑尼亞的地方找到了類似在摩利遜地層發現的恐龍。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探險隊在蒙古找到了多種恐龍化石,包括最早發現的恐龍蛋。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在蒙古、我國和南美洲,都發現了宏偉壯觀的恐龍化石遺址。後來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格陵蘭、澳大利亞和南極洲,也陸續有新的發現。

時至今日,古生物學家仍可能出發到被認為能找到恐龍骨頭的邊遠地點去探索。一次發掘恐龍的探險,可能要花費幾十萬美元,為此要花上很長時間去說服政府,請求支持。政治可能也是個麻煩——恐龍基址也許會坐落在一些有內戰的國家,或使相鄰國家的民族發生矛盾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