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骨架複原(1 / 1)

在展覽恐龍前,科學家一定要弄清楚恐龍的類型,知道它的骨頭怎樣連接,關節如何運動,是兩腳站立,還是四肢著地。

展覽恐龍的工程浩大,將建造一個鋼鐵的支架,支撐整副恐龍骨骼。若是那些骨頭過於脆弱,不便處理,那就製造一副骨骼的複製品。模製品可以用熟石膏製成。當然現在已使用更輕的材料,如空心的玻璃纖維。科羅拉多州丹佛的自然史博物館就有一隻霸王龍的骨骼,長達12米,它是那麼輕,竟能單肢站立。

如果要展出的恐龍缺少了一些骨頭,就以其他相同恐龍的骨頭來加以複製。

複原或仿製一隻像恐龍這種早已滅絕了的動物,拚砌出其骨骼隻是工作的起點罷了。科學家的任務,就是要根據能找到的任何線索或證據,將這種生物完完整整地重現出來。

首先就是在光禿禿的骨頭上安肌肉。骨頭本身可以提供一些線索,接著,就用上工程學和建築學的知識了。科學家需要了解,恐龍要活動身體各個部位時,需要什麼力量,骨頭怎樣才能起到杠杆和樞軸的作用,測出產生出這些力量,肌肉應是怎樣安排的。

科學家還要了解恐龍的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以便較準確地複製出恐龍皮膚下麵身體內部的構造。如一隻溫血的恐龍,它就需要大量能量,心和肺就應十分大;至於冷血動物,它隻需要細小的肺髒就行了。

給恐龍上色需要科學家有豐富的想像力,編出一套配色方法。這時的恐龍已經可以展出了,當然,最好的效果是再給恐龍創造出一個適合它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