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原蜥腳類恐龍,它以發現的地點而得名。祿豐是我國雲南省的一個縣。1938年,當幾位古生物學家來到這個縣的沙灣附近考察時,在這裏的三疊紀晚期“紅層”中找到了著名的祿豐龍化石。從此,祿豐這塊地方也伴隨著祿豐龍的發現而聞名世界。
祿豐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恐龍,它的個子不算很高,即使是直立地站起來,也隻不過兩米高;身體的長度,從頭到尾巴尖為6米。它的脖子雖然很長,但是脖子上脊椎骨的構造簡單,表明脖子並不靈活。頭小而呈三角形,還沒有脖子粗大。嘴裏的牙齒參差不齊,尖而扁平,齒緣有起伏的“鋸齒”形微波,這樣的牙齒便於吞食植物。
祿豐龍的後肢粗壯有力,但前肢很短小,大約隻有後肢的1/3。它的腳有五趾,趾端還有粗大的爪。因此,我們可以想像,祿豐龍主要是用兩條後腿行走的動物,而且行動比較敏捷。它在活著的時候,漫步在湖泊和沼澤岸邊,吞食植物的嫩枝葉,如果遇到肉食恐龍前來侵害,便迅速逃跑。不過祿豐龍也不是任敵欺侮的“弱者”,它也可揮動粗大的尾巴,把張牙舞爪的“進攻”者打昏,或者置於死地。
在覓食或休息時,祿豐龍也可能會使前肢著地,弓背而行。正是由於這種行動方式,促使它進一步適應環境,向著四足行走的巨大蜥腳類恐龍演變了。
就目前世界已發現的許許多多恐龍化石來看,絕大多數都是保存在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地層;而祿豐龍卻保存在三疊紀晚期地層中,它與歐洲和南非的板龍一樣,是一種出現得比較早、較為原始的恐龍。目前我國發現的祿豐龍化石多達數十個,其中有一條名叫“許氏祿豐龍”的骨架非常完整,從頭到尾巴尖上的骨頭幾乎沒有缺少。像這樣完整的化石,世界上發現的也不多,尤其是在恐龍還未興盛的三疊紀,有這樣完整的化石就顯得更寶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