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22年曼特爾發現恐龍牙齒化石起,人們對恐龍的研究,至今已有180多年的曆史了。在這樣長的時間裏,科學家對恐龍的研究熱情,可以說從未有過些許減低。尤其在近20~40年中,恐龍更成了學者們競相討論的焦點。
據統計,100多年間,有關恐龍的研究論文已累計超過6000篇。
恐龍的研究內容很多。它們的形態和構造特征,生活習性和生活方式,地史分布和地理分布,起源和演化及滅絕原因要研究;它們的生活環境和屍骨的埋藏環境也要研究。此外,還要弄清楚它們在動物學分類中的位置。也就是要弄清楚恐龍到底是不是爬行動物,如不是,那又是什麼動物?
盡管各路學者使出渾身解數進行探索,且有新技術幫助,然而迄今為止,上麵提到的研究題目,均未得出一個公認的結論。甚至連“恐龍是冷血的爬行動物”這一本來大家都認可的觀點,現在也遭到非議。
似乎恐龍這種動物越研究疑竇越多,而疑竇越多也使研究者越感興趣,並且引來更多的研究者。
其實恐龍隻是古生物的一種,科學家研究古生物有兩大目的,一是為生物學服務;一是為地質服務。
從生物學角度看,研究古生物可以使人們了解生物進化的曆程,從而更深入地了解地球曆史的真麵目。
從為地質服務角度看,古生物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劃分地層,進行地層對比和確定地層時代,為找礦提供重要線索。同時,古生物還是地質學家研究古地理和古氣候的重要依據。
研究古生物本是少數古生物學家的事,但恐龍是個例外。由於它的神奇性,不僅僅是古生物學家,其他學科的專家,甚至還有藝術家及工程技術專家,也成了恐龍的研究者,特別是對恐龍滅絕問題的討論,參與的學者尤其多,各行各業,非常熱鬧。不難想像,也許現今的小恐龍迷,在若幹年後,也成了這支研究隊伍中的一員哩!
為什麼我們覺得恐龍那麼令人著迷和有趣呢?這可能跟我們喜歡講怪物和龍的故事的理由相同。我們對那些稀奇古怪和令人驚恐害怕的東西感興趣,我們喜歡想像它們會是什麼,或可能像什麼模樣。
自從化石骨頭被認出是什麼,並創造了恐龍這個名字,至今已150多年了。這種滅絕了的怪物一直都吸引著人們的想像力和興趣。小孩子在還未學會讀書寫字前,就已會念出這些生物的名字。恐龍的陳列品是各博物館最受歡迎的部分。恐龍被畫成連環畫,造成玩具,製成像章,作為廣告術語,烤成曲奇餅,還出現在郵票上麵。
從1854年倫敦海德公園的水晶宮製作塑像起,已有了很多以恐龍為題的公園。1907年,德國漢堡的哈根貝克動物園製作了水泥恐龍。最近已發展到製作原尺寸大小的會動的模型了。
在文學作品中,恐龍一直都是很流行的,從儒勒·凡爾納的《地心遊記》到最現代的科學幻想小說,如米高·克利切敦的《侏羅紀公園》。恐龍也出現在電影裏,在銀幕上,它們龐大無比的形象更使人心曠神怡。1933年拍攝的《金剛》,是最早拍成電影的恐龍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