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地球一小時”將不止是熄燈,活動的發起方希望可以借此喚起大家的環保意識。無論是使用節能家電、節約用水、垃圾分類,或是種下一株花草,隻要適合你,就是你的環保行動宣言。
誰在有意無意地拋棄太空垃圾
“21世紀50年代,我們的生活很不安定。”一位老者在發著感慨,“我的後半生一直是在太空垃圾襲擊的警報聲中度過的。”“可不是嗎,”另一位老者說,“半夜三更就怕那狼嚎似的警報聲。”
有意無意地拋棄
太空垃圾,是人類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有意或無意遺棄在宇宙空間的各種殘骸和廢物。太空垃圾名目繁多,大的有已經“壽終正寢”但仍在空間軌道兜圈子的衛星、空間站等航天器,或被遺棄的運載火箭推進器殘骸;中等大的有意外爆炸形成的碎片。太空垃圾的來源包括報廢的航天器及火箭殘骸、宇航員的生活垃圾以及人類太空活動掉落的空間微粒等。美國在1958年發射的一顆命名為“先鋒”的衛星,成了尚存的時間最長的太空垃圾之一。除了進行航天任務時扔到太空的垃圾越來越多以外,已在太空的垃圾件數也會自行增多,即當脫離主體的火箭中含有的剩餘燃料在太空爆炸時,便會生成無數碎塊,形成更多的太空垃圾。調查表明,自開辟太空時代50多年來,太空垃圾大約已有2.5萬塊。由於其中許多物體在進入大氣層時燒掉了,所以現在能夠看到的大約有9000塊。一個太空飛行器若在600公裏的高空飛行,它將圍繞地球轉25~30年,如果它位於1000公裏的高度,則可飛行到4001年,如果再高,它則幾乎會成為永恒的物體。到2009年1月為止,太空中這種“長壽”的垃圾越來越多,清除它們極其艱難。一般來說,這些太空垃圾在大氣阻力的影響下會逐漸隕落,但是如果它的軌道很高,在1000千米以上,大氣阻力很小,那它能在軌道上存留數萬年甚至數百萬年。
被拋棄的致命報複
自20世紀50年代人類開始進軍宇宙以來,人類已經發射了4000多次航天運載火箭。據不完全統計,太空中現有直徑大於10厘米的碎片9000多個,大於1.2厘米的有數十萬個,而漆片和固體推進劑塵粒等微小顆粒可能數以百萬計。不要小看這些太空垃圾,由於飛行速度極快(6~7公裏/秒),它們都蘊藏著巨大的殺傷力,一塊10克重的太空垃圾撞上衛星,相當於兩輛小汽車以100公裏的時速迎麵相撞——衛星會在瞬間被打穿或擊毀!這些對於宇航員和飛行器來說都是巨大的威脅。
目前地球周圍的宇宙空間還算開闊,太空垃圾在太空中發生碰撞的概率很小,但一旦撞上,其結果就是毀滅性的。更令航天專家頭疼的是“雪崩效應”——每一次撞擊並不能讓碎片互相湮滅,而是產生更多碎片,而每一個新的碎片又是一個新的碰撞危險源。如果有一天,地球周圍被這些太空垃圾擠滿的時候,人類探索宇宙的道路該何去何從呢?太空垃圾是人類在進行航天活動時遺棄在太空的各種物體和碎片,它們如人造衛星一般按一定的軌道環繞地球飛行,形成一條危險的垃圾帶。此後,隨著人類太空史上的一次次壯舉,太空垃圾與日俱增。據統計,目前約有3000噸太空垃圾在繞地球飛奔,而其數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科學家們預測:太空垃圾以此速度增加,將會導致災難性的連鎖碰撞事件發生,如此下去,到2300年,任何東西都無法進入太空軌道了。而首次發現太空垃圾殘骸墜地則是1994年,“飛馬座”無人火箭爆炸,瞬間化為30萬件直徑超過八分之一英寸的碎片。這次天上掉垃圾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國對宇宙環境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