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大昭寺(1 / 1)

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思是佛殿),位於拉薩市中心。始建於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大昭”的“昭”即藏語中的“佛”之意。大昭寺建成後,曆朝屢加擴建,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大昭寺殿高4層,上覆金頂。整個建築金頂鬥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簷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麵獅身,又呈現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正殿有20根大木柱,柱上鬥拱架梁,有天鵝、象等精美浮雕,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還有兩幅明代刺繡的護法神唐卡:一幅為勝樂金剛。另一幅為大威德金剛,這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兩尊,兩幅刺繡至今色澤鮮豔,畫麵完整,為難得的藝術珍品。

大昭寺前有唐長慶三年(823年)立的唐蕃甥舅會盟碑。碑身為柱形高4.76米,刻有藏漢兩種文字,詳細記載了唐穆宗和吐蕃讚普(王)結盟和好的經過及意義,至今大多數碑文清晰可辨。

大昭寺建成時隻用來藏經、供佛。到了後來,經曆代擴建,四周增設回廊、院落,建築麵積達25100餘平方米,開始有少數僧侶看管寺廟,並不從屬於哪個教派。黃教興起後,每年在這裏舉行傳召法會。曆代的達賴或班禪的受戒儀式就在這裏舉行。

在拉薩,藏族人也喜歡將以大昭寺為主的八角街一帶稱為“拉薩”(藏文意思是佛地),由此可見大昭寺在拉薩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