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染料和藥物互助(1)(2 / 2)

他們合成了幾個帶磺酰氨基的偶氮化合物,但這些化合物在培養液中都沒有殺菌作用。他們感到很奇怪,為什麼沒有帶上磺酰氨基之前的偶氮化合物在培養液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殺菌作用,而在帶上磺酰氨基以後卻變得無效了呢?是不是赫連的說法,即磺酰氨基對蛋白質有親和力是不對的?杜馬克認為,化合物在體外和體內的作用可以是不同的(究竟是什麼道理,他還說不清楚),於是他們還是按照事先確定的原則,把這些化合物用感染了溶血性鏈球菌的小鼠做試驗。使他們感到高興的是這些小鼠4天後並沒有死,而且活得很精神。於是他們申請了專利。接著又合成了一些帶磺酰氨基的偶氮化合物,經實驗發現,它們不僅有殺菌作用而且毒性很低。在1932年的聖誕節前夕,他們又申請了專利。在這批偶氮化合物中,有一個結構比較簡單,抗菌作用最好的紅色化合物,後來稱之為百浪多息。

一位德國醫生為挽救一名得了葡萄球菌(這種細菌染色後在顯微鏡下看為藍色的像一串串葡萄的樣子)敗血症而奄奄一息的10個月大的孩子的生命,來找杜馬克求援。杜馬克把斯特普宗(即百浪多息原來的名稱)給他,請他去試試。他立即給這個孩子服用半片,一天兩次。三四天後,這個原先認為必死無疑的孩子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高燒逐漸退去,3個星期後出院了。這說明斯特普宗(原意是指能殺鏈球菌)也能治療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後來又發現這種藥也有殺肺炎球菌的作用,便把它改名為紅色百浪多息(簡稱百浪多息)。

杜馬克在1935年2月15日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一種磚紅色的染料百浪多息,可使感染了溶血性鏈球菌的小鼠免於死亡,而對照組(即不給藥的感染小鼠)的14隻小鼠中,有13隻死亡;但是杜馬克的文章沒有引起預計的轟動效應。因為醫學界已經習慣於這種事情,他們認為有不少化學藥品可以殺死細菌,但不一定能治病,隻有在臨床上得到證實了以後才能算數。在杜馬克的文章發表以後,又陸續出現了幾篇用百浪多息治愈全身細菌感染性疾病的報道,這才在醫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樣,各國都開始試用百浪多息。各國製藥公司也都爭先恐後地進行偶氮染料的研究。

由於百浪多息的水溶性差,杜馬克研究組在1935年7月又合成了可溶性百浪多息,這是一種可做成注射劑的偶氮染料。以後他們又合成了許多帶有磺酰氨基的偶氮染料,它們的作用都不比百浪多息或可溶性百浪多息更好。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始終認為,偶氮基團(—N=N—)是殺菌的有效基團,稱為生效基團,而磺酰氨基(—SO2NH2)不過是幫助偶氮基團固著在細菌上,稱它為助效基團。受這個指導思想的限製,此後他們沒有取得更大的突破。

三、磺胺類藥物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