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外來有害生物入侵,我國林業部門和林業科學界已經形成共識,認為以下六點是當務之急:首先是建立並完善進境植物及其產品的風險預警機製;二是加強外來有害生物的檢疫管理工作,嚴把外來有害生物的傳入關;三是加強早期預警工作,把握防範外來有害生物的主動權;四是做好已傳入外來有害生物的治理,減少外來有害生物造成的損失;五是加強森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防範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和危害的總體水平;六是加強協調配合,在全國各行業和部門形成防範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合力。
然而,防範外來有害生物入侵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必須建立一整套確保我們能在戰役中節節勝利的機製,包括隊伍建設、人員培養、課題選擇和資金保障等。此外,專家建議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為防範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專門立法。
部分專家還建議,我們不僅要下大力氣打贏這場持久戰,而且應當把這一過程看成是一次建立我國防治有害生物產業的機遇,從而使這一事業獲得持久旺盛的發展動力。
據介紹,發達國家有害生物防治協會化專業化服務已有一百餘年的曆史,現已形成一個規模較大的服務產業——有害生物防治業。相對而言,我國的有害生物防治社會化服務尚處於起步階段,無論是規模上還是服務水平上與發達國家都相距甚遠。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對有害生物防治的社會化需求必將日益增長。可以預期,如果我們措施得力,中國林業防治外來有害生物的事業將會迎來一個大發展的黃金時期。那樣,中國林業界不僅將在付出艱辛之後看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還將看到市場經濟中茁壯成長起一支防治外來有害生物的生力軍。
近日在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了解到,由國家環保總局負責執行的聯合國環境署(UNEP)和全球環境基金(GEF)“扭轉南中國海及泰國灣環境退化趨勢”項目中由南海海洋所承擔的4個專題之一——海草專題,首次用國際公認的方法,於去年對廣東、廣西、海南3省區主要海草場進行現場調查,初步掌握了華南沿海主要海草場的地理分布、海草的主要種類、密度、生產力,以及海草場的生物多樣性和生境特征;並找到我國現有各主要標本館難以找到的海草標本;更主要的是通過調查,發現了華南沿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海草場麵臨的主要威脅,並將建議采取相關的對策保護這片片難得的“海底綠洲”。海草與紅樹林、珊瑚礁同屬於三大典型海洋生態係統。據“海草專題”首席科學家、南海海洋所黃小平研究員介紹:海草可作為飼料、肥料,又可入藥、編織工藝品,而更重要的價值是其生態價值,即可淨化水質,吸收水中易導致赤潮的營養鹽、改善環境,並可固定泥沙,防止海岸線的侵蝕;它還是多種魚蝦等產卵和繁育場所,並可為周圍海域提供大量的魚蝦幼體;儒艮、海龜等珍稀動物更是借以生長和避難。
我國的南海分布了全球50多種海草中的10多種,但此前對海草的調查和研究工作很少,對海草在海洋生態係統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海草保護及其生境意識。有鑒於此,南海海洋所以黃小平和黃良民研究員為首的專家承擔國家環保總局負責執行的聯合國環境署全球環境基金項目“海草專題”,並取得初步成果,去年他們對廣東、廣西和海南的主要河口和海灣進行普查,首次運用國際標準,利用GPS衛星定位技術對海草的分布範圍、種類、生物多樣性等進行調查,且采集到稀有標本,填補了館藏的空白。在調查中他們發現,廣東的雷州半島流沙灣、湛江東陵島、陽江海陵島等共約1000多公頃,雷州半島的流沙灣草場因其規模大、生物多樣性豐富,易於管理保護,被列為重點調查的海草場,將建議有關方麵設立海草場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