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的分類
根據科學研究,從三疊紀中期恐龍出現到白堊紀末期恐龍滅絕,恐龍家族的成員超過了1000種!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和廣泛討論,古生物學家們終於就恐龍的種屬問題達成了一致。
他們依據恐龍腰、臀部骨骼結構的不同,將恐龍分成了兩類:具有向前突出的恥骨恐龍稱為蜥臀目恐龍,而每根恥骨都向後傾斜的則稱作鳥臀目恐龍。
不久,為了完善恐龍家譜,科學家又將它們進一步細化。蜥臀目方麵,那些靠兩足行走,嘴裏長滿鋒利牙齒的肉食性恐龍被歸為獸腳類。和獸腳類擁有相同的髖骨的植食性恐龍被稱為蜥腳類。而鳥臀目的成員則被分到了五個不同的家族。
以兩肢或四肢行走的植食性恐龍被稱做鳥腳類;披著厚厚鎧甲的“爬行坦克”被稱做甲龍類;背著長長的骨板或刺刀的稱為劍龍類;長有厚重頭顱的是腫頭龍類;而以四肢行走,頭上長有巨角的則是角龍類。
恐龍分類的多樣化
雖然現在人們對恐龍的分類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模式,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恐龍化石的出土,科學家發現這些分類還是遠遠不夠。比如1999年,甘肅省古生物研究中心的專家就在蘭州盆地發現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恐龍化石。根據牙齒的形態,這種恐龍應該屬於鳥腳類。但和以往鳥腳類恐龍三四厘米長的牙齒相比,這種恐龍的牙齒顯然太大了,足足有14厘米!因此,或許有一天關於恐龍的分類還會改變。
口味各異的飲食
恐龍屬脊椎動物爬行類,曾生存在中生代的陸地上的沼澤及灌木叢裏,後肢比前肢長,而且有尾巴。其中發展較緩慢的種類,類似於最古之鱷及喙頭類;發展較完善的種類,類似於鳥類。恐龍,大致可分為草食性恐龍、肉食性恐龍和雜食性恐龍三大類,每一類都有各自的生活習性。
草食性恐龍
草食性恐龍中較具代表性的有腕龍、梁龍和雷龍等。它們為了便於取水、取食,大部分生活在靠近水源的森林內。它們的長頸讓它們可以輕易地取食林內大樹上的嫩葉,一旁的河水又方便它們夏天時就近泡水消暑。另外劍龍、原角龍、三角龍、優甲龍等恐龍則比較喜歡生活在廣大遼闊的草原上,如果遇到肉食性恐龍侵犯它們的生活領域時,它們便會集體向侵略者發動攻擊,以保護群體的安全。
肉食性恐龍
肉食性恐龍是以突襲的方式獵捕食物,它們大部分居無定所。以大家都知道的暴龍(霸王龍)為例,它們有時住在山林中的洞穴裏,有時住在濃密的叢林中。大部分大型肉食恐龍的獵食方式就是用那粗大有力的尾巴橫掃獵物,將其打昏再衝過去一口咬住。如異特龍、泰氏龍、重爪龍均屬此類。
肉食恐龍中的恐爪龍(迅猛龍)的體型較小,是群居型的肉食恐龍,不論獵捕食物還是遷徙都是群體而行,從不單獨行動。它們速度極快,獵食時都一起以撲殺的方式群攻,隻要是被盯上的獵物幾乎沒有逃生的可能,它們殘暴的獵食方式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以天空為其生活領域的肉食性恐龍則有翼龍、無齒翼龍。其取食方式是以俯衝之姿捕食水中魚類,它們一般居住在沿海高山洞穴裏。
生活在水中的肉食性恐龍則大多以菊石、海螺和魚類為主食,較具代表性的有蛇頸龍、魚龍和蒼龍等。
雜食性恐龍
雜食性恐龍以似鳥龍、始祖鳥、偷蛋龍比較具有代表性,它們極少群居,大多是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各處,隻有在遷徙或者遠行時才有例外。偷蛋龍平常是以盜取草食性恐龍的蛋來維持生計的,為了逃避傷害,也為了更多地獲取食物,它們平日生活在極深的山穀中和陰森的密林內。而始祖鳥、似鳥龍等雜食性恐龍的生活也如此。
最大的肉食恐龍之一
霸王龍是地球上最大型的食肉類恐龍之一。它是食肉類最晚的一支,具有六十個鋸齒狀邊緣的利牙,有些達18厘米長。它具有碩大的上下顎;僅頭顱就長達1.3米,它或許能夠吃下一整個人──假如那時候真有人類存在的話。霸王龍站起來時身高超過兩層樓高,一口可以吞下一頭牛,奇怪的是霸王龍前腳非常短小,和人手臂差不了多少,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霸王龍無法捕食,隻能吃死屍。
新的調查結果顯示,霸王龍並不像電影給我們留下的印象那樣,專門向其他體型相當的恐龍發起挑戰。事實上它們會有意挑選可以整個吞下的幼年恐龍作為捕食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