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經過長期深入的考證,對於恐龍的種類、食性、身體大小、生活環境等問題也逐步搞清楚了。然而恐龍皮膚的顏色卻是一個非常難解之謎。
色彩暗淡論
傳統的觀點是“色彩暗淡論”,是將恐龍參照大象的膚色來複原。他們的理由很簡單,恐龍身軀與大象一樣龐大笨重,為了保護自己,皮膚一定較厚並且顏色一定暗淡。的確是這樣,動物過於臃腫龐大時,毛色膚色都比較單調灰暗。這種觀點是大多數學者堅持的,也有一定的說服力,因此在自然博物館和大型科幻電影中,臃腫龐大的恐龍都是土黃色或灰綠色,沒有豔麗的色彩花紋。
色彩鮮豔論
向上述的傳統觀點挑戰的是“色彩鮮豔論”。有學者認為,遠古時期的恐龍是當時地球的霸主,沒有必要保護自己。這些學者的主要論據是與鳥類有關,一種學說證明,鳥類的祖先就是恐龍。恐龍雖然早已滅絕,而通過進化發展的鳥類卻繁衍至今。色彩斑斕的鳥類世界,我們都十分熟悉,那麼,它們的老祖先恐龍,也應該有鳥類的基本特征,如孔雀般美麗的羽毛。
色彩中間論
兩種觀點十分對立,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出現了第三種調和意見,把兩方麵意見折中考慮。他們提出,大型恐龍色彩單調暗淡,而中小型恐龍則是多色彩的;食草恐龍的色彩是土黃草綠色,而食肉恐龍是色彩斑斕的;在同類恐龍中,雄性恐龍色彩鮮明,而雌性恐龍色彩單調。這好像是在說“繞口令”,但是目前確實還沒有權威的結論。
恐龍牙齒的形狀
象牙碩大,鼠牙細小,狼牙鋒利如刀,馬牙厚實耐磨……形形色色的動物有著各式各樣的牙齒,每顆牙齒都講述著主人獨特的生存之道。兩億年前的大地上,遊蕩著另外一群生靈——恐龍,它們的生活和消失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們,穿越時空,散發著無盡的魅力。那麼,它們的牙齒又為我們講述著怎樣的故事呢?
食肉恐龍的牙齒
先來看看霸王龍的牙齒。霸王龍的牙齒形狀相同,長短不一,排列並不緊密。這正是吃肉的獸腳類恐龍的典型特征。與哺乳動物相比,恐龍的牙齒為終生生長的同型齒。恐龍的牙齒雖是終生生長的,但不是像老鼠的門牙那樣不停地長,而是一直進行新舊更替。
我們人類的牙齒分為門牙、虎牙和磨牙,可在恐龍身上還沒有出現如此細致的分化,滿口的牙都長一個樣子,稱作同型齒;而後來的哺乳動物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稱異型齒。我們的牙齒有兩套,幼時是無根的乳齒,後來被恒齒替代,而恒齒脫落後是不能再長出的。
雖然在遙遠的霸王龍時代,牙齒隻是切割和穿刺的工具,但依然簡單有效地支持著這些龐然大物成功生存,統治了地球兩千萬年。
通常我們認為獸腳類恐龍都是食肉的。它們牙齒的一些共同特點是:匕首狀,兩緣或後緣有鋸齒。牙齒的大小,橫截麵的形狀,齒冠的曲率,鋸齒的形狀、密度、大小,前緣鋸齒密度與後緣鋸齒密度的比值,都是牙齒鑒定的依據。
再看看傷齒龍的牙齒。傷齒龍的牙齒形狀短而寬,而且邊緣鋸齒較大,這種特點類似於植食性恐龍,因此也有人認為傷齒龍是獸腳類中的素食者或者雜食者。
植食性恐龍的牙齒
植食性恐龍的牙齒形狀比較多樣,有馬門溪龍的勺狀齒,梁龍的釘狀齒,甲龍和角龍帶有鋸齒的葉狀齒,禽龍的銼刀狀齒。植食性恐龍與肉食性恐龍的共同特點是,沒有明顯尖銳的齒峰,齒根比齒冠細窄,排列緊密。
恐龍牙齒之最
牙齒最少的:竊蛋龍。這種恐龍沒有牙齒,長著似鳥的喙。另外傷齒龍中也有些種類完全沒有牙齒。
牙齒最多的:鴨嘴龍。鴨嘴龍大約有2000多顆牙齒,每個齒槽裏同時排列有六七顆牙齒,隻有最上麵一顆露出使用,脫落後後麵的一顆頂替上來。
最大的植食性恐龍牙齒:蘭州龍。蘭州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單個牙齒長約14厘米,寬約4厘米。
最大的肉食性恐龍牙齒:異特龍。其單個牙齒長約9.83厘米。
恐龍到底是冷血還是溫血
恐龍是冷血動物還是溫血動物?目前生物學家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都是根據當前地球上動物的現狀進行分析。
冷血恐龍
持“冷血動物說”觀點的學者主要的根據是,恐龍和現在的爬行動物一樣,屬於比較低等的動物,鱷魚、青蛙、蛇都是典型的冷血動物。這些動物的體溫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升降,可以節省體能的消耗,不需要有強有力的心髒維持血液循環,也不需要皮膚上有汗腺。它們遇到高溫時通過排汗來保持身體各部分恒定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