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冷血動物都有“冬眠”的特性,到了冬季會尋找一個溫度適宜的洞穴,防止體溫降到0℃以下,避免凍僵死掉。可是,難道恐龍也要“冬眠”嗎?那麼龐大的身軀躲到哪裏安身呢?冬眠期間的安全問題怎麼解決?如果不“冬眠”,恐龍又是如何度過漫長的冬季呢?這一係列的問題讓科學家們對“冷血動物說”觀點感到困惑。
另外,即使是冷血動物,體溫過高或過低時都缺乏活力,比如鱷魚在35℃左右溫度時才能活動自如。鱷魚主要是靠曬太陽,從陽光中獲取能量,從而把體溫維持在35℃左右。
那麼,龐大的恐龍依靠什麼達到最佳溫度呢?如果也依靠曬太陽,則很難自圓其說,經推測,最重的恐龍達80噸重,如此龐然大物,依靠曬太陽升溫,必須不斷轉動巨大身軀,曬完一麵再曬另一麵,簡直無法想象!何況恐龍為了生存需要不斷進食,食量非常大,哪有時間整天懶洋洋地曬太陽?
溫血恐龍
另一些學者提出恐龍是“溫血動物”,體溫恒定,就像現在的大象。根據進化論學說,有一種恐龍是飛鳥的祖先,而且最近挖掘恐龍化石,發現有軟組織羽毛的痕跡。我們都知道,鳥類都是溫血動物,體溫恒定,羽毛是為了禦寒,所以,“溫血動物說”似乎也有道理。
可是“溫血動物說”也遇到了很大的麻煩,還是恐龍巨大的身軀所引起的難題。最大恐龍身高9米以上,身長20米以上,重量達80噸,需要一顆多麼碩大的心髒才能推動如此大量的血液,維持血液循環滿足身體各部位的需求啊!即使是最簡單的恐龍血液循環係統,一經畫出,立即被人們斷然否決,動物界絕不可能有如此威力的心髒能為其供血。
“溫血動物說”遇到的另一個難題就是“血壓”問題。長頸鹿吸引了科學家,因為長頸鹿能將自己的腦袋舉到離地4.5米高度,又能低頭喝水,這必須有一套特殊的供血係統。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久蹲在地猛地站起來,往往眼發黑,頭發暈,這就是心髒供頭部血液不及時引起的。長頸鹿能將血液壓到離地4.5米高處的頭部,其血壓是人類的2~3倍,心髒既大又厚,泵血有力,可以直接送到高處。有趣的是,當它低頭至地麵時,頸動脈的“閥門”會自動調節血量,保持低頭時頭部血壓的穩定,保障長頸鹿既不會出現“腦缺血”,也不會發生“腦出血”。
再看看恐龍,恐龍一般身高達數米,有的比長頸鹿還要高一倍,需要多高的血壓,需要什麼樣的動脈“閥門”,簡直難壞了生物學家。至今“溫血動物說”的科學家也無法解釋,恐龍到底是如何保持“恒溫”的。
恐龍體溫與其體型有關
有一種觀點認為,恐龍體溫與其體型大小成正比。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總共分析了八種曾生活在侏羅紀早期到白堊紀晚期的恐龍的體溫。這些恐龍的重量在12千克至13噸之間不等。據研究分析,體重15千克的恐龍的體溫隻有25℃,而體重13噸的恐龍的體溫則有41℃。
恐龍能活多少歲
長期以來,人們總以為恐龍是一種長壽的動物。傳統觀點認為,爬行動物生長緩慢,壽命往往很長,因此那些個子巨大的遠古爬行動物恐龍,想必也都會活很久。
陳舊的推論
多年前有資料說,有人曾對某些恐龍骨骼的生長環進行過研究,發現這些恐龍死亡時的年齡為120歲。沒有證據表明它們是在頤養天年後慢慢老死的——上了年紀的恐龍往往會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因此,120歲並不是恐龍自然壽命的極限,也許有些種類的恐龍(如蜥腳類恐龍)能活到200歲。
這一資料比較陳舊,因為對恐龍骨骼“年輪”的研究隻是在近幾年才有了一些進展。因此,多年前就有人從恐龍骨骼年輪上看出被研究的恐龍已有120歲高齡,這一說法不太可靠。
神速生長
不久前,美國科學家對一具霸王龍的化石骨骼的“年輪”進行了研究,發現這一霸王龍是28歲那年死去的。研究發現,霸王龍在十多歲的時候長得特別快,它完全長成要花15~18年,到20歲生長基本停止,之後就進入了老年時期。
成年後的霸王龍體長11米,重5~8噸。被研究的許多霸王龍基本上都隻活了28年就死了(實際上能活到28歲的霸王龍數量極為有限,野生動物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它們最多能活到30歲。
非洲象長到霸王龍那樣重(5~6.5噸)需要25~35年,因此霸王龍長到成年的速度甚至比象還快。霸王龍雖然比非洲象生長速度快,但也比非洲象死得早,真是一生苦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