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奇特的生活環境
暴龍生活的環境並沒有想象的奇特,在暴龍生活的時代,現代的各科植物都已經出現了。在白堊紀初期出現的開花植物,在暴龍生活的時期主宰著世界的生態係統,90%的葉片化石都是在北達科他州發現的,在收集的3萬多個葉片化石中,有90%的化石是屬於寬葉植物。現在,在暴龍發現地的附近,仍然有暴龍時代的針葉植物如落葉鬆和它的親緣植物。
凶殘暴君
一般來說,學者們相信暴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為殘暴的恐龍。它出現的時間已經是恐龍時代的晚期,距離現在大約6500萬年。暴龍的身體高達14米,體重大約10噸,它的後腳十分粗大強壯。從暴龍的化石發現,它的每顆牙齒大小不一,有的牙齒長度比人類的手掌還要長,有的小如人類尾指一節,牙齒由尖頂到基部,都有斜旋鋸齒,其凶猛程度可見一斑。其顎部強大驚人,是數十頭灣鱷顎部力量的總和。暴龍的頭是所有恐龍中最大又最有力的,這種可怕的肉食性動物會用長著軍刀般利齒的巨顎,狠狠地一口咬死獵物,接著扭轉強壯的頸部,將嘴中的肉塊撕扯下來。暴龍若是張開血盆大口更是嚇人,裏麵生著兩排向內彎曲的銳利牙齒,每顆有二三十厘米長,一旦被咬住,即使是身上有著堅韌骨質甲胄的大型草食性恐龍也會承受不住。
黑“手套”——賴氏龍
賴氏龍生存於約7600萬年前到7500萬年前,又名蘭伯龍,是鴨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賴氏龍是草食性恐龍,可采取兩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以斧頭狀冠飾而著名。
盔賴氏龍化石
蘭伯龍的化石發現於加拿大艾伯塔省、美國蒙大拿州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但隻有兩個在加拿大發現的種較著名。在墨西哥發現的窄尾賴氏龍,是最大型的鳥臀目恐龍之一,身長15米。其他的種則是中等大小。
賴氏龍的加拿大種與冠龍在體型上有相似處,身長約9.4米;但窄尾賴氏龍的身長估計有15~16.5米,重量可達23噸。在數個標本上發現了鱗片的痕跡,其中一個賴氏龍標本的頸部、身體、尾巴,有厚皮膚與不規則排列的多邊形鱗片。在一個大冠賴氏龍的標本上的頸部、前肢、腳部也有類似的鱗片,窄尾賴氏龍的尾巴的大型六角形、小型圓形鱗片上,則有小型骨質硬塊。
冠龍一族
賴氏龍的近親為冠龍、亞冠龍,它們的差別在於冠飾外形。考古學家如今很難確認這些恐龍彼此的關係。網絡上的分類有時將以上三屬歸類於賴氏龍族,但這個分類還沒有被正式地定義過。然而,在近年的研究中,出現了一個範圍相同的分類,冠龍族。研究指出,賴氏龍是一個演化支,這個演化支由冠龍、亞冠龍以及俄羅斯的扇冠大天鵝龍所構成,以上四屬與日本龍共同組成冠龍族。
飲食習性
如同其他鴨嘴龍科,賴氏龍是種大型的草食性動物,複雜的頭部可以做出研磨的動作,類似哺乳類的咀嚼。它們的牙齒是不斷生長、更新換代的,構成每群至少百顆的齒係,但隻有少數是持續使用的。賴氏龍使用喙狀嘴切割植物,並把食物放在顎部旁的頰部空間。羅伯特·巴克指出,賴氏龍亞科的喙狀嘴比鴨嘴龍亞科的狹窄,顯示賴氏龍與其近親的進食內容較鴨嘴龍亞科更為狹小。
斧頭狀的冠飾
賴氏龍最明顯的特征是頭頂的冠飾,最著名兩個種——賴氏賴氏龍和大冠賴氏龍的冠飾並不一樣。完全成長的賴氏賴氏龍有斧狀冠飾,而那些被推測為雌性的標本,冠飾較短、較圓。斧狀冠飾的刀鋒部分是從眼睛前方突出,而把柄部分是從頭顱後方延伸出來的堅硬骨棒。大冠賴氏龍的冠飾把柄部分縮小,但刀鋒部分則擴張。
天生鬥士——三角龍
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在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裏赫特階地層,考古學家發現了三角龍化石。三角龍是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其化石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
體形強健的三角龍
三角龍個體的身長估計有7.9~9米長,高度為2.9~3米,體重達6.1~12噸。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征是它們的大型頭顱,是所有陸地動物中具有最大的頭顱的動物之一。三角龍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角狀物,以及一對位於眼睛上方的角狀物,可長達1米,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大多數其他有角盾恐龍的頭盾上有大型洞孔,但三角龍的頭盾則明顯堅硬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