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恐龍的鼎盛——白堊紀(2)(1 / 3)

聰明的傷齒龍

起初人們認為傷齒龍是一種蜥蜴,然後又把它當做一種長相呆笨的恐龍,後來把它的骨骼組合起來之後,才發現以前的認識和理解幾乎全是錯誤的。就身體和大腦的比例來看,傷齒龍的大腦是恐龍中最大的,而且它的感覺器官非常發達,因而被認為是最聰明的恐龍。

最聰明的恐龍

在很長時間以來,科學家都一直認為恐龍是種笨拙、冷血,隨時等待滅絕的動物。然而隨著更多科學發現浮出水麵,迫使科學家徹底改變了以前對恐龍的“偏見”。

科學家認為,在恐龍瀕臨滅絕的時代,當時最高級、最聰明的恐龍大概要數傷齒龍。據美國俄亥俄州大學古生物學家拉裏·惠特默稱,傷齒龍“就像狐狸一樣狡猾”,它們個子很小,直立行走,喜歡群居。通過研究它們的大腦容量,惠特默發現它們不但擁有良好的視力,甚至還擁有潛在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腦容量與體型相比較下,傷齒龍具有恐龍中最大的腦袋,這可能表示它們是白堊紀最晚期最聰明的一群恐龍。有些科學家甚至認為它可能和鴕鳥智商相近,那將比現存的任何爬行動物都要聰明。袋鼠的IQ大約在0.7,而傷齒龍的IQ高達5.3!

尋親小記

傷齒龍科恐龍的化石是第一群被敘述的恐龍化石之一。最初,科學家將這些動物分類於蜥蜴亞目,但在1924年,又將他們分類於鳥臀目。直到1945年,查爾斯·斯騰伯格將傷齒龍科鑒定、分類歸於獸腳亞目。1969年以來,傷齒龍科與馳龍科共同屬於恐爪龍下目演化支。但在1994年,托馬斯·霍爾特根據加大的腦部、長而低的上頜孔等特征,建立了新的種屬,包含了似鳥龍下目與傷齒龍科。

科學家對獸腳亞目的研究顯示,馳龍科恐龍、傷齒龍科以及始祖鳥之間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這幾個分類形成近鳥類演化支。演化樹的提出,顯示始祖鳥代表近鳥類的一個原始分支,而馳龍科與齒龍科較為先進。這個理論增加了恐爪龍類演化出空氣動力行為的可能性。

與鳥類演化的關係

傷齒龍科恐龍在尋找鳥類起源上有重要的位置,因為它們與早期鳥類擁有許多共同生理特征。最近在晚侏羅紀的莫裏遜組發現的完整標本屬於傷齒龍科,時間也接近始祖鳥的年代。這個重要的侏羅紀傷齒龍科化石,證實了恐爪龍的出現時間非常接近於鳥類的出現時間,而更基礎的近鳥類應該在更早的時期演化出來。這項發現使得恐龍與鳥類演化的時間有衝突,但少數人仍相信演化的可能性。

恐怖首領——暴龍

暴龍,又名霸王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米,體重約7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6550萬年,是白堊紀到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

探尋暴龍本性

暴龍的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在亞洲的中國新疆和河南也有少量分布,分布範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如同其他的暴龍科恐龍,暴龍是兩足恐龍,擁有大型頭顱骨,並借由長而重的尾巴來保持平衡。相對於它們大而強壯的後肢,暴龍的前肢非常小。很長一段時間,暴龍都被認為隻有兩根手指,但在2007年發現的一個完整的暴龍化石中顯示,它們可能具有三根手指。

暴龍的飲食習性現在還不是很明確,過往科學家從暴龍的牙齒排列及形狀來推斷,一直都認為暴龍可能是一種肉食性的頂級掠食動物,以鴨嘴龍類與角龍下目恐龍為食。但是,隨著科學家利用暴龍的骸骨來製作模型,模擬出它們的行為,實驗結果使他們認為,暴龍其實應該是種食腐動物。另外,甚至還有科學家指出,當時根本沒有足夠的肉食以供暴龍食用,所以大多數時候它們都是吃素的。這些觀點互相矛盾,到現在還沒有統一的結論。

雖然目前有其他獸腳亞目恐龍的體型與暴龍相當,甚至大於暴龍,但暴龍仍是最大型的暴龍科動物,也是最著名的陸地掠食者之一。目前已有超過30個雷克斯暴龍的標本被確認,包含數具完整度很高的化石。暴龍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學家們有足夠的資料研究暴龍生理的各個層麵,包括生長模式與生物力學。有些研究人員也發現了軟組織與蛋白質。但暴龍的食性、生理機能以及移動速度,仍在爭論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