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恐龍的鼎盛——白堊紀(1)(1 / 3)

白堊紀時期是恐龍的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恐龍統治了整個地球;白堊紀又是恐龍神秘消失的時期,也是在這一時期,我們再也看不到恐龍的身影。那麼生活在這個時期的恐龍又有怎樣的習性和特征呢?在本章裏,相信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小天鵝——尾羽龍

1998年,科學家在遼寧省西部的白堊紀早期地層裏發現了一種新的動物化石,它形似火雞,尾巴頂端還長有一束呈扇形排列的羽毛。這讓科學家們興奮無比,他們紛紛相告:一種新的鳥類出現了!可他們又發現,這原來竟是一隻恐龍!於是,尾羽龍,這一形象的名字便誕生了。

最初的羽毛

尾羽龍的發現,為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鳥類羽毛起源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使我們對羽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化石證據的基礎上。

這些發現表明羽毛的最初功能並非飛行,而是保暖或者吸引配偶等,羽毛不能再作為鑒定鳥類的特征,羽毛出現在鳥類之前。以後如果我們發現長羽毛的動物化石,必須仔細觀察它的骨骼形態,才能確定它屬於鳥類還是肉食類恐龍。因為,長羽毛的動物未必是鳥類,它有可能是一個長著羽毛,棲息於地麵上的肉食類恐龍。

披著羽毛的恐龍

一種新的獸腳類恐龍——尾羽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尾羽龍和原始祖鳥個體大小相仿,甚至化石保存的姿態都非常相似,但是它們代表兩類截然不同的動物。

尾羽龍長著又短又高的頭,滿嘴除了最前端發育有幾顆形態奇特的向前方伸展的牙齒外,幾乎看不到其他牙齒。尾羽龍的前肢非常小,尾巴也很短,不過脖子卻很長。在它的胃部,還保留著一堆小石子,這就是現代鳥類胃中常有的胃石,用於磨碎和消化食物。

胃石在鳥類和其他種類的恐龍當中很常見,但在獸腳類恐龍當中卻是非常罕見的。最為激動人心的是,在尾羽龍的尾巴頂端長著一束扇形排列的尾羽,在它的前肢上也長著一排羽毛。這些羽毛具有明顯的羽軸,也發育有羽片,總體形態和現代羽毛非常相似。唯一的區別在於它的羽片是對稱分布的,而包括始祖鳥在內的鳥類的羽毛則具有非對稱分布的羽片。一般認為,非對稱的羽毛具有飛行功能。尾羽龍對稱的羽毛可能代表羽毛演化的相對原始階段。

不明確的關係

親緣分支分類法中,尾羽龍一般都是與偷蛋龍科有親緣關係,位於偷蛋龍科中原始的位置。切齒龍是偷蛋龍科中唯一比尾羽龍原始的物種。大部分的科學家認為尾羽龍是鳥類的恐龍祖先。但在2004年,有人提出一個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並做出了不同的結論。他們根據偷蛋龍科的大部分類似鳥類的特征,將偷蛋龍科置於鳥綱,使得尾羽龍既是偷蛋龍科,也是鳥類。

有學者認為,尾羽龍的化石其實是一種從能飛行的祖先(可能是始祖鳥)演化而來的不飛鳥類的化石。這種認為尾羽龍是後來成為不飛鳥的物種的見解,也受到一些認為鳥類是從恐龍演化的學者的支持。但是,有的科學家則認為尾羽龍根本不是獸腳類恐龍。他們認為尾羽龍與其他手盜龍類都是無法飛行的鳥類,而鳥類其實是從非恐龍的主龍類演化而來。但是,究竟事實如何,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長羽毛的恐龍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六種長有羽毛的恐龍,分別是中華鳥龍、原始祖鳥、尾羽龍、北票龍、千禧中國鳥龍和小盜龍。其中,小盜龍和現在的鳥類最為相似,它們的體長隻有40厘米,可以棲息在樹上,也能在林間自由滑翔。不過,目前在考古界,它們還是被收錄在恐龍的族譜中。

四指王——禽龍

禽龍,屬於蜥形綱鳥臀目鳥腳下目的禽龍類。它是大型草食性動物,身長約9~10米,高4~5米,前手拇指有一隻尖爪,可能用來抵抗掠食者。它們主要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凡藍今階到巴列姆階,約1億4000萬年前到1億2000萬年前。

個大愛吃草

禽龍是種體型龐大的草食性恐龍,可采取二足或四足方式行進。禽龍有高大但狹窄的頭顱骨,缺乏牙齒的喙狀嘴可能由角質構成,牙齒大且排列緊密。禽龍的手臂長且粗壯,而手部相當不易彎曲,所以中間三個手指可以承受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