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界有一種奇特的現象,叫殺過行為,即某些動物在一次捕獵中殺死遠遠超過自己食量的獵物。科學家推測,嗜鳥龍可能也存在這種行為。它們會殺死一些剛出生的晰角類恐龍,然後扔下屍體揚長而去。至於為什麼嗜鳥龍會出現這種行為,科學家認為這不過是它們用來練習捕獵技巧的手段罷了。但是真相到底如何還不得而知。
敦實憨厚——圓頂龍
圓頂龍意為“圓頂狀的蜥蜴”,是一種晚侏羅紀在北美範圍分布很廣的大型蜥腳類,是北美洲最常見的大型蜥腳下目恐龍。
厚重的身軀
圓頂龍代表了蜥腳類的一支演化支係,形態上與蜀龍有很多相似之處。表現在外形上,主要是脖子比軀幹長不了多少,而軀幹很壯。其實,這類動物最大的特征是頭骨上開孔大,結構較為輕巧,兩個鼻孔分別開在頭骨的兩側,口中生著勺形的牙齒。
圓頂龍不僅體型大,體長可達18米,體重可達30噸,而且在骨骼上已演化出協調巨大體重的結構。腿骨粗壯圓實,適於承重,脊椎骨坑凹發達,顯得輕便。這種動物的勺形牙齒較為粗大,從牙齒(當磨損壞了時,它還能長出新的牙來代替原來的舊牙)嚴重磨蝕的情況看,它也能吃些質地粗糙的食物。
喜愛群居生活
圓頂龍是北美地區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它們生活於晚侏羅紀時期開闊的平原上,距今約155萬年~145萬年。1997年和1998年,在美國懷俄明州發現兩頭成年圓頂龍及一頭12.2米長的幼龍集體死亡的化石。這顯示圓頂龍是以群族(或最小是以家庭)來行動的。
圓頂龍是群居動物,它們不做窩,而是一邊走路一邊生小恐龍。而且,圓頂龍蛋被發現時都是連成一條線的,並非整齊地排列在巢穴之中,可見圓頂龍並不照顧它們的幼龍。
喜食植物
圓頂龍還是草食動物,它們吃蕨類植物的葉子以及鬆樹。它們吃東西時不嚼,而是將葉子整片吞下。圓頂龍有個非常強壯的消化係統,它會吞下砂石來幫助消化胃裏其他堅硬的植物,食植物的圓頂龍腿像樹幹那樣粗壯,可以穩穩地支撐起它全身巨大的體重。
化石大發現
沿著洛基山脈東邊的莫裏遜組,是豐富的晚侏羅紀岩層的延伸。大量的恐龍物種於此處發現,包括圓頂龍的親屬,如梁龍、迷惑龍及腕龍。但是,圓頂龍是所有恐龍在這個地層中最多的,並且在科羅拉多州、新墨西哥州、猶他州及懷俄明州有著數個完整的骨骼。
美國還曾發現豐富的圓頂龍化石遺址,其中不乏保存非常完好的個體,有一具長約6米的小個體,骨架完好如初,其埋藏姿態,就像一隻奔騰的駿馬。從這具精美的化石標本上,人們了解到:恐龍的幼體較之於成體,頭骨比例更大,眼眶尤其明顯,脖子相對較短,多數骨骼上的骨縫沒有愈合。
一個頭,兩個腦?
圓頂龍有很多保存完好的標本被古生物學家所發現。圓頂龍的拱形頭顱骨是其名字的由來,它的頭顱骨短而高,明顯呈方形。一些研究還指出,圓頂龍的頭顱骨的窩孔之間隔著細細的骨棒,頜部骨頭厚實。圓頂龍的脊髓在臀部附近擴大,古生物學家原先相信這可能是第二個腦部,用來調節身體動作。現在的意見指出,雖然在這個位置上可能有著很多的神經,但不是腦部,這個擴大了的地方比起它頭顱骨內的腦部大很多。
雷公閃電——雷龍
雷龍的正式名稱迷惑龍,是蜥腳下目梁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侏羅紀的啟莫裏階到提通階之間,約1億5000萬年前。它們是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動物之一,身長約26米,體重介於24~32噸。
轟轟雷聲何處來
1億4000萬年前的午後時分,在一片茂密的北美洲叢林裏,翼龍和始祖鳥在樹上歇著,偶爾扇動幾下翅膀,林中時而傳來幾聲昆蟲的鳴叫,森林裏一片安靜。突然,一陣“轟轟”的聲音,由遠而近,越來越響,好像雷聲一樣沉重。然而,天上除飄浮的朵朵白雲外,碧空如洗,毫無變天的跡象。晴天打雷,豈不是很怪異?
就在這時,一群巨大的蜥腳類恐龍從密林中緩緩走來。因為它們腳步沉重,聲音巨大,每踏下一步,就發出一聲“轟”響,好像雷鳴一般,所以古生物學家給這種恐龍取了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做雷龍,意思是“打雷的蜥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