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恐龍的發展——侏羅紀(3)(2 / 2)

高聳入雲的身體

雷龍的重量可達27噸,體長大約為26米,它的脖子8米長,實際上比體軀還長。它的尾巴大約長9米,它站立時,地麵到臀部大約4.5米高。而它身體後半部比肩部高,當它以後腳跟支撐而站立起來,就像是高聳入雲。

雷龍自發現以後,便“身世”不凡。起初人們把它視做最重的恐龍。之後,美國一家石油公司耗費巨資,用它的複原形象做廣告,令其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其實,當初的雷龍複原像並不準確,長脖子的頂端生著圓頂龍似的頭骨,這是因為雷龍剛出土時沒有頭骨,專家們認為它應該長著圓頂龍樣子的頭骨,所以,工作人員就把圓頂龍的頭骨裝到了雷龍的骨骼化石上。

後來,完整的雷龍骨骼化石出土了,新一代的恐龍專家們終於弄清楚了雷龍頭骨的樣子。雷龍的頭骨與梁龍的頭骨相似,較為低長,側麵看上去呈三角形,喙端很低,隻有一個鼻孔,且位於頭的頂端。雷龍口中的牙齒較少,生長並附著在頜骨的前部,牙齒呈棒狀,好像鉛筆頭。

其實我很善良

雖然擁有一個威猛的名字,但雷龍卻是一種典型的植食性恐龍。它們主要以羊齒類和蘇鐵類植物為食,性格溫順,過著群居生活,並且懂得保護弱小。它像山一樣的大個子,長著一條長脖子和一個很相稱的小腦袋,頭小身子大的雷龍,一定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吃東西,而且還狼吞虎咽。食物從長長的食管一直滑落到胃裏,在胃裏,這些食物會被它不時吞下的鵝卵石磨碎。

刺蝟王——釘狀龍

釘狀龍又名肯氏龍,屬劍龍科恐龍。釘狀龍與北美洲的劍龍是近親,但是體型大小、身體靈活度與防禦用的板甲形狀又與劍龍不同。成年釘狀龍的身長約4.5米,釘狀龍的後背到尾巴分布著尖刺,而不是板甲,它的肩膀或臀部兩側可能有尖刺。

小個頭有大智慧

釘狀龍屬於劍龍類,不過它的個頭隻有劍龍的四分之一,跟一頭大犀牛差不多大小,算是劍龍家族裏的小個子。釘狀龍與劍龍生活在同一年代,但它的大小僅是劍龍的四分之一。它啃食地麵上低矮的灌木植物,用四條短粗的小腿載著沉重的身軀行走。

釘狀龍從背至尾,貫穿著兩排甲刺。前部的甲刺較寬,而從中部向後,甲刺逐漸變窄、變尖。在雙肩兩側和額外長著一對向下的利刺,釘狀龍用這些甲刺作為自己防身的武器。釘狀龍生活在一些體型巨大的恐龍周圍,如腕龍和叉龍,這些龐然大物生活在今天東非的坦桑尼亞一帶。

似而不同

釘狀龍與劍龍屬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劍龍屬缺乏臀部與尾巴連接處附近的一對顯著的尖刺。釘狀龍股骨的長度與腿的其他部分相比,顯示它們是種緩慢而不活躍的恐龍。釘狀龍可能通過後腿直立起來以接觸樹葉、樹枝,但正常的狀態應該是完全四足狀態。

釘狀龍與劍龍屬的相似處與相異處可用大陸漂移學說解釋。在坦桑尼亞騰達古魯地區發現的釘狀龍化石,以及北美洲發現的劍龍屬化石,兩者之間的相似處顯示,現在分離的這兩個地區,過去一度是一個超大陸的一部分,該超大陸名為盤古大陸,而北半部分則稱為勞亞大陸。

現在分離的這兩個地區,過去應該有非常類似的氣候,才能生存如此類似的物種。同時,釘狀龍與劍龍屬的相異處可解釋它們不同的祖先,因為隨後的板塊運動而分隔兩地,兩個生物群在不斷的演化下發生改變。

吃素也不易

如同其他劍龍類恐龍,釘狀龍也是草食性恐龍。但不同於其他鳥臀目恐龍,劍龍類的牙齒小,磨損麵平坦,頜部隻能做出上下運動。釘狀龍的頰齒呈獨特的鏟狀,齒冠不對稱,牙齒邊緣隻有七個小齒突起。

釘狀龍經常吃地麵低矮的灌木,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別的植食恐龍長得太巨大了,它根本就搶不過那些大家夥。但是,聰明的釘狀龍很會尋找食物,即使是幹旱的季節也難不倒它,它總有辦法找到濕潤土壤裏的植物。

有關大腦的猜想

化石顯示,在釘狀龍的臀部有一個空腔。因此,有考古學家認為,和劍龍一樣,釘狀龍也有兩個大腦,而臀部這個空腔就是存放第二個大腦的。不過,後來的研究證實,所謂第二個大腦隻是釘狀龍後肢和尾巴之間的神經中轉站,主要作用是控製其後肢和尾巴的神經,根本沒有大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