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龍拇指是圓錐尖狀,與中間三根主要的指骨垂直。在早期重建圖裏,尖狀拇指被放置在禽龍的鼻子上。稍晚的化石則透露出拇指尖爪的正確位置,但它們的真實作用仍處於爭論中。它們可能用於防禦或者搜索食物。
禽龍屬大型素食恐龍的統稱。這種兩足行走的動物的後肢很發達,長而粗的尾起平衡作用。前肢也較發達,具有異常的前掌,朝上生長硬如尖釘的拇指與掌的其餘部分成直角,牙有鋸齒狀刃口。有人提出禽龍屬具有部分水生的習性,當受到威脅時,會進入河或湖中避難。
回望來時路
禽龍的化石多數發現於歐洲的比利時、英國、德國,此外也有一些可能是禽龍的化石出土於北美洲、亞洲內蒙古以及北非。禽龍是繼斑龍之後,世界上第二種被正式命名的恐龍。
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被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新種描述。禽龍、斑龍以及林龍為最初用來定義恐龍總目的三個屬。禽龍與鴨嘴龍科共同屬於禽龍類演化支。
對於禽龍的了解,因為新發現的化石而隨著時間不斷改變。禽龍大量的標本,包括從兩個著名河床發現的接近完整的骨骸,使得研究人員可以提出許多禽龍生活方麵的假設,包括進食、運動以及社會行為。禽龍的重建圖也隨著標本的新發現而改變。
曾經錯位的尖爪
最早發現的禽龍拇趾尖爪,在1840年發現於德國美斯頓。拇指的尖爪是禽龍的最著名特征之一。雖然曼特爾最初將拇指尖爪放置在禽龍的鼻部上,但道羅根據在貝尼沙特發現的完整標本,將拇指尖爪放置於手部的正確位置上。禽龍的拇指尖爪被認為是種對付掠食者的近身武器,類似短劍,但也可能用來挖開水果與種子,甚至用來與其他禽龍打鬥。
娛樂場裏的禽龍
禽龍已出現在數部電影中。其中,在迪士尼的動畫電影《恐龍》中,主角是一隻名為“Alagar”的禽龍,以及它的三個禽龍同伴。禽龍也是哥吉拉的三個形象來源之一,其他兩個分別為暴龍與劍龍。
膽小鬼——棱齒龍
世界上第一批棱齒龍的化石是1849年在英國被發現的。棱齒龍是身體很輕的陸生雙足動物,分布在亞洲、澳大利亞、歐洲和北美洲,生存年代從侏羅紀中期直到白堊紀晚期。
“跑”為上計
棱齒龍的化石剛一出土就引起了整個考古界的轟動,因為在此之前,人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一種植食性恐龍擁有如此完美的適應奔跑的身體結構。考古學家通過對其特征的推測,在鳥腳類恐龍中,棱齒龍的奔跑速度應屬第一。
在恐龍家族裏,棱齒龍是個絕對的小個子,即使成年個體的體長也不過兩米。但它們的後肢很長,小腿的長度明顯超過大腿,這是它們能夠快速奔跑的首要條件。另外,棱齒龍的身體重心位於臀部下方,這使它不容易因失控而摔倒。棱齒龍應該就是這樣憑借著自己的雙腿,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從掠食者的手中逃生。
棱齒龍小檔案
棱齒龍是種相當小的恐龍,頭部隻有成人的拳頭大小。雖然沒有細顎龍那般小,但棱齒龍身長隻有2.3米。棱齒龍的高度隻達到成年人的腰部,重達50~70千克。如同大部分小型恐龍,棱齒龍是兩足恐龍,並以兩足奔跑。
因為棱齒龍的體型小,它們以高度低的植被為食,極可能類似現代鹿以幼枝與根部為食的行為。根據棱齒龍頭顱骨的結構,以及位在頜部後方的牙齒,顯示棱齒龍有頰部,這種先進結構可幫助咀嚼食物。棱齒龍的頜部有28~30顆棱狀牙齒,上下頜的牙齒形成一個很好的咀嚼麵。如同所有鳥臀目,這些動物的牙齒能不停地生長出來。
中生代的鹿
盡管棱齒龍生存於恐龍時代最後一期白堊紀,它們仍擁有許多原始特征。棱齒龍類的演化從晚侏羅紀到白堊紀末仍保持停滯狀態。可能因為棱齒龍類已經相當適應它們的方式,因此它們的物擇壓力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