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恐龍的鼎盛——白堊紀(1)(3 / 3)

棱齒龍對於後代的照顧程度還不明確,但是已經發現整齊布置的巢,顯示在孵化前已有部分照顧。目前已經發現大群的棱齒龍化石,所以棱齒龍可能以群體行動。因此,棱齒龍類經常被比喻為中生代的鹿,尤其是棱齒龍。

熱鬧一家人

棱齒龍隻是棱齒龍科恐龍中的一種,在這個家族中,還有許多不同的成員,比如樹龍、腱龍、利林龍以及閃電龍等。它們雖然外形不同、體態各異,但它們上下頜牙齒的頰麵釉質化程度都非常高,並且有明顯的中棱和幾條較弱的次級棱,這也是它們得名的原因。

雙翼擬鳥龍

擬鳥龍是偷蛋龍下目擬鳥龍科下的唯一一屬,生活於距今約7000萬年的上白堊紀的蒙古,它的學名意思是“鳥類模仿者”,因為它的樣子很像鳥類。

似鳥的外形

化石顯示,擬鳥龍體輕腿長,頭部較厚,頸部很長,並且比較靈活。另外,擬鳥龍前肢的掌骨基部是愈合在一起的,所以,它可以把前肢折疊起來,就像現在的鳥類能把翅膀收起來一樣。而在擬鳥龍前肢的一根骨頭上,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一處較粗的類似鳥類用來附著羽毛的地方。這表明,擬鳥龍的前肢上很可能像鳥類那樣生有羽毛。

似鳥而非鳥

由於擬鳥龍的外形類似鳥類,而非當時常見的恐龍,因此一度被認為是鳥類的近親。當時,有人針對擬鳥龍提出,與始祖鳥相比,擬鳥龍更接近鳥類的直係祖先,而始祖鳥並非鳥類祖先的近親,這與過去的理論不同。目前的大部分理論多將擬鳥龍歸類於偷蛋龍下目,這是一群多樣化、類似於鳥類的手盜龍類恐龍。

擬鳥龍的前肢長有利爪,上頜骨的前端還有一排類似於牙齒的伸出物,這顯然是鳥類所不具備的。其次,擬鳥龍的後肢修長有力,且脛骨長於股骨,這是典型的奔跑型恐龍的特征。從擬鳥龍的骨盆結構看,它的骨盆具有明顯的蜥臀目恐龍的特征,即恥骨向前突出。

澳洲袋鼠——似鴕龍

似鴕龍是種類似鴕鳥的長腿恐龍,屬於獸腳亞目似鳥龍下目。它們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加拿大亞伯達省,約在7600萬~7000萬年前。

曲折的尋親路

似鴕龍是種兩足動物,身長約4.3米,臀部高度為1.4米,重量約150千克。似鴕龍是最常見的小型恐龍之一。似鴕龍的繁盛顯示它們應為草食性或雜食性,而非肉食性。如同許多19世紀發現的恐龍,似鴕龍的分類曆史非常曲折。似鴕龍的第一個化石,在1892年由一位科學家歸類於似鳥龍的一個種。在1902年,另一位科學家命名了高似鳥龍。在1917年,又有人將一個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紅鹿河的化石稱為似鴕龍屬。

到目前為止,似鴕龍的骨骼化石全部發現於北半球,其中以加拿大的艾伯塔省為最。同它一起出土的還有其他一些似鳥龍類恐龍,如似雞龍。它們在形態上都非常相近,如頭部較小、大多沒有牙齒、眼睛很大,擁有良好的視力、奔跑速度很快等。在白堊紀晚期,它們群居而生,延續著恐龍家族的繁盛。

似鴕龍吃什麼

因為似鴕龍的筆直邊緣喙狀嘴,它們被認為可能是雜食性恐龍。有些理論認為似鴕龍居住在岸邊,可能是濾食性動物,以昆蟲、螃蟹、蝦為食,甚至吃其他恐龍的蛋。有些古生物學家則認為似鴕龍比較可能是肉食性恐龍,因為它們屬於獸腳亞目,該演化支的大部分成員都是肉食性動物。

似鴕龍的敘述者奧斯本則假設它們以灌木、樹以及其他植物上的樹芽與幼枝為食,並使用它們的前肢來抓住樹枝,然後用長頸部來吃上麵的食物。似鴕龍的手部構造也支持草食性的假設。似鴕龍的第二指與第三指長度一樣,可能無法獨自運作,兩者之間可能由皮膚連接,形成單一的器官。這顯示似鴕龍的手部可能作為鉤爪使用,可用來抓取蕨類植物的葉部。

博物館裏的似鴕龍

保存最良好的似鴕龍骨骸,目前正在紐約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中展示,而保存最良好的頭顱骨部分則在加拿大亞伯達省得蘭勒赫市的泰瑞爾古生物博物館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