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亞洲大陸上也曾盤踞著大量恐龍,它們從最早的華陽龍到超霸王特暴龍,形態各異,性格迥然。走進本章,相信一定會讓你有身臨其境之感;與這些恐龍近距離接觸,看看哪類恐龍更能俘獲你的心。
中國最早的劍龍——華陽龍
華陽龍是中國最早的劍龍。與蜥腳類恐龍的情況相似,劍龍類很可能在侏羅紀早期就已經出現了。但是科學家對早期劍龍類的認識,實際上是從我國四川自貢大山鋪出土的華陽龍開始的。
華陽龍簡介
華陽龍身長近4米,體重1~4噸。與生活在同時代、同地區的蜀龍、酋龍和峨眉龍相比,華陽龍太矮、太小了。因此,當那些大家夥仰起脖子大嚼高樹上的葉子時,華陽龍隻能啃食地麵附近的低矮植物。
在侏羅紀中期,河邊通常長滿了綠色地毯般茂密的矮小蕨類植物,這樣的地方一般沒有高大的樹木。當華陽龍用它們那適於啃食和研磨的小牙齒在這樣開闊的“草地”上進食的時候,它們的幼仔往往成為氣龍等捕食者覬覦的對象。不過,隻要小華陽龍緊跟在它們的父母身邊,那些捕食者還是不敢輕易地發動進攻。顯然,父母保護幼仔的親子行為對於華陽龍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獨有的特征
在華陽龍的背部,從脖子到尾巴中部還排列著左右對稱的兩排心形的劍板。而後來出現的許多劍龍則在身體背部的每一側都有兩排劍板。此外,華陽龍的前後腿差不多一樣長,而後期的劍龍類前腿顯然比後腿短。這些特點表明了華陽龍確實是一種原始的劍龍。
獨特的防禦手段
華陽龍較為矮小的身體似乎也更容易使它們成為氣龍等食肉恐龍的捕食目標。但是,作為最早的劍龍,華陽龍已經發展了一套獨特的防禦武器,那就是它肩膀上、腰部以及尾巴尖上長出的長刺。當饑餓的氣龍攻擊華陽龍的時候,華陽龍會把身體轉到某個適當的位置,以使它身上的長刺指向進攻者,同時,用帶有長刺的尾巴猛烈抽打敵人。
稀世國寶——原角龍
原角龍是種角龍下目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坎潘階的蒙古。原角龍屬於原角龍科,原角龍科是一群早期角龍類。不像晚期的角龍類恐龍,原角龍缺乏發展良好的角狀物,並且擁有一些原始特征。
小個子大腦袋
原角龍身長約1.8米,肩膀高度0.6米。成年原角龍的體重約180千克。高度集中的大批標本,顯示原角龍是群居動物。原角龍是種小型恐龍,但頭顱占了大部分。原角龍是草食性動物,但嘴部肌肉似乎很強壯,咬合力大。嘴部有多列牙齒,適合咀嚼堅硬的植物。
原角龍的頭顱骨有大型喙狀嘴、四對洞孔。最前方的洞孔是鼻孔,可能比晚期角龍類的鼻孔還小。原角龍有大型眼眶,直徑約50毫米。眼睛後方是個稍小的洞孔,是下顳孔。頭盾由大部的顱頂骨與部分的鱗骨所構成,其大小與形狀隨著個體而有所不同。有些研究人員將頭盾的不同大小與形狀歸因於兩性異形以及年齡變化。
原角龍科
原角龍是第一個被命名的原角龍科恐龍,所以也成為原角龍科的名稱來源。原角龍科是一群草食性恐龍,比鸚鵡嘴龍科先進,但比角龍科原始。原角龍科的特征是它們與角龍科的相似處,但原角龍科有著更善於奔跑的四肢比例,以及較小的頭盾。
在1998年,保羅·塞裏諾將原角龍科定義為:冠飾角龍類中,所有親緣關係與原角龍較近,而離三角龍較遠的物種所組成的基群演化支。
基群演化支
基群演化支包括:弱角龍、矮腳角龍、雅角龍、喇嘛角龍、巨嘴龍、扁角龍、巧合角龍等屬。但在2006年,彼得·馬克維奇與馬克·諾瑞爾公布了新的係統發生學研究,將數個屬移出原角龍科。
丹頂鶴——棘鼻青島龍
棘鼻青島龍是我國發現的最著名的有頂飾的鴨嘴龍化石,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完整的恐龍化石。由於它是在青島附近的萊陽市金剛口村西溝發現的,頭上又有棘鼻狀的頂飾,所以得名。棘鼻青島龍化石所處的地層的時代為白堊紀晚期。
特別的長棘
棘鼻青島龍的身長為6.62米,身高4.9米,坐骨末端呈足狀擴大,腸骨上部隆起,在薦椎腹側中間有明顯的直棱,後麵成溝狀,頂飾實際上是在相當靠後的鼻骨上長著的一條帶棱的棒狀棘,很像獨角獸的角,從兩眼之間直直地向前伸出。估計棘鼻青島龍活著時,體重為6~7噸,但腦袋很小,僅有200~300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