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龍的拉丁文學名是lguanodon,意思是“鬣蜥的牙齒”。因為古生物學家1809年在英國發現它時,覺得它木銼般的牙齒很像鬣蜥的牙齒。在那個時代,人們對恐龍的認知還很有限。實際上,除了牙齒,禽龍身體的其他部位一點兒都不像鬣蜥。
腿長的棱齒龍
棱齒龍走起來非常快,因為它的腿很長,身體線條十分優美——體長15米。它們用兩條後腿行走,十分擅長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40千米。
和大部分的白堊紀鳥臀目恐龍一樣,棱齒龍嘴裏長有緊湊的牙齒,當它閉上嘴的時候,這些牙正好合上。它用這些牙磨碎樹葉、花朵,以便下咽。
親屬體係龐大
鳥腳類恐龍的親屬遍布全世界,是因為它們適應了所有的氣候。比如在非洲,鳥腳類恐龍無畏龍的背上長了一麵“帆”,可以幫助它吸收和散發熱量,以保持體溫恒定。
化石聚點
1878年,人們在比利時的一座礦山裏發現了30具完整的禽龍骨架化石。這是人們第一次在同一地點發現這麼多恐龍化石。
甲龍類恐龍
為了抵禦大型肉食性恐龍的襲擊,同屬裝甲龍類的甲龍科恐龍和結節龍科恐龍都披著厚實的“鎧甲”。它們的“鎧甲”上除了有尖尖的釘狀物外,還有銳利的骨刺。這些鳥臀目恐龍是“文弱”的植食性動物,但它們令人畏懼的防護裝置足以保護它們。
強大的甲龍
甲龍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會趴到地上,這樣它的敵人就會被它身上又厚又硬的骨板和尖銳的骨刺傷到牙齒。甲龍的這副“鎧甲”從頭頂一直覆蓋到尾巴,還包括肋部。這讓它看上去就像一輛難以被摧毀的坦克。
甲龍的尾巴末端長著一個狼牙棒樣的東西,被稱為尾錘。甲龍身上最脆弱的部位是肚子,如果一隻肉食性恐龍從背後襲擊它,它可以用沉重的尾錘橫掃過去進行還擊。這樣沉重的尾錘足以打傷一隻霸王龍。
因為甲龍實在太重了,不能直立地站起來,所以一般隻能吃青草、低矮的灌木,以及樹木低處的枝葉。另外,它們的牙齒也很脆弱,隻有55顆,隻適合吃比較軟的食物。
骨刺不同的排列方式
不同種類的恐龍,其身上的骨刺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埃德蒙頓甲龍的骨刺長在肩部和肋部,林龍的骨刺水平地長在肋部和尾巴上。
劍龍類恐龍
劍龍類恐龍的背上都長著成排的三角形骨板,它們生活在1.7億年前侏羅紀時代的亞洲,之後又出現在非洲、北美洲和歐洲,最後神秘地消失在白堊紀中期。它們是植食性恐龍,身材龐大,頭很小,行動起來又慢又沉重。
背著骨板的劍龍
劍龍個頭很大,能長到12米長、7米高、4噸重,但它隻吃低矮的灌木,是個龐大的素食者。因為它的牙齒很小,可能隻適合吃柔軟的樹葉。
劍龍背上的骨板裏有很多血管,可能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為了取暖,它們讓自己暴露在陽光下,這樣它們的骨板就可以接收到熱量,並通過血液流動把熱量帶到全身。如果需要降溫,它們會待在樹蔭下或其他陰涼的地方,這樣流過骨板的血液就容易冷卻下來,進而降低全身的溫度。
劍龍的尾巴比其他恐龍的尾巴更柔軟、更靈活。它們的尾巴末端還長著兩對40厘米長的尖刺。當麵對敵人的時候,劍龍會揮動尾巴,用這兩對尖刺來打擊敵人,保護自己。
裝扮得像刺蝟
釘狀龍也是劍龍類恐龍中的一種。它有4米長,巨大的骨刺從它的後背一直延伸到尾部。在它的胯部還有兩根長長的骨刺,這讓它的樣子看起來就像刺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