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世紀的呼喚(1)(1 / 3)

樹立環境意識

在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中,人們看到曾成功地攀登上珠穆朗瑪峰的老登山運動員,又踏著當年的足跡,在人跡罕見的雪山中清除過去登山者所丟棄的垃圾。與此同時人們也看到北京東三環南路護城河西岸的一段狹窄的馬路兩旁,到處是被棄置的垃圾。強烈的對比,令人震撼。這截然不同的行動說明了什麼?他們的根本差別是什麼?前者不僅有保護環境的意識,而且在向人們宣傳樹立環境保護意識,而後者缺乏的正是這種意識。

舉世聞名的阿爾卑斯山早在1787年就被登山者征服,是一個近百年來爬山滑雪都不斷的旅遊勝地,但在登山沿路和山項看不見一張丟棄的餐巾紙和一個空酒瓶。美國的國家公園有一句口號:除了腳印什麼也不留。一句話,表現出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

美國南卡州一本宣傳小冊子上這樣寫道:"沒有您的合作,我們的環保工作將一事無成。南卡州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正同您所擁有的財產一樣,值得精心照料,當您從事戶外體育活動、娛樂活動和野外考察時,請遵守兩套規則:一套是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另一套是環境意識的道德準則。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後一套規則的履行,取決於您的自覺行動和自我良知。"接著進一步闡述了這些規則的方方麵麵:

"野生動物生存的棲息地,要靠您的幫助和監護……"。在校園的人工湖畔你會看到這樣的景象:數十隻野鴨在湖麵上互相追逐,歡聲不斷。後勤工人剪草坪遇到鴨蛋時,小心翼翼地避開,以使小鴨能及早地孵化出來。就這樣,鴨子靠吃青草和湖中的魚蝦,年複一年地繁衍後代,從沒有人試圖將它們變成餐桌上的美餐。

"當您野營結束、拆下篷時,請不要隨地扔東西。因為研究表明,鋁製易拉罐可在野外存留200~500年不變;塑料衣架可存留450年;而玻璃瓶則可存留400年以上。請您備這些東西丟到可回收的垃圾箱裏";人們自覺地遵守這些規定,在旅遊景點,雖然絡繹不絕的遊客邊走邊吃零食,喝飲料,但草坪上卻沒發現任何丟棄物,甚至沒有紙屑。在路口和其他遊人駐足的地方排放著幾個塑料大桶,遊人可按金屬、玻璃、紙張分類把丟棄物丟入桶內,既培養了人們的良好習慣,又便於垃圾回收。

"當您劃船、衝浪或遊泳時,請務必處理好要處理的廢品,因為這與南卡州水資源的質量和未來有關"。"當您在南卡洲的江河湖溪海裏垂釣時,要記住捕放的原則"。什麼是捕--放原則?原來在南卡州,當人們捕到不夠重量規定的魚時,要自覺地放回水中。如果人們釣魚不是為了享用,那麼即便釣到足夠重量的魚,也應放回水中,以利於水生生物物種的延續。

在西方發達國家,公眾的環境意識較強。他們與野生動物為友,以保護水資源為榮,以土壤為寶,以森林為貴,遵紀守法觀念強,注重道德的培養,把保護生態環境看成自己的神聖使命。越來越多的人拋棄了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而寧願過簡樸的生活,因此,出現了"綠色消費"潮流。人們寧願多花錢也喜歡購買與保護環境有關的產品,所以綠色食品、生態時裝、綠色汽車和冰箱等受到消費者青睞而走俏市場,甚至出現了生態住宅、生態旅遊、生態銀行。公眾的日常生活與環境質量息息相關,人類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認識正深入到每一個家庭。環境意識的產生是人類的一次偉大的覺醒。

那麼到底什麼是環境意識?"它是人與自然環境關係所反映的社會思想、理論、情感、意誌知覺等觀念形態的總和。它反映了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一種新的價值觀。"它是人類思想的先進觀念。另一方麵環境意識又不僅僅是單純的意識問題,同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隨著經濟發展,環境意識有一個由淺層向深層發展的過程。在經濟騰飛的初期,人們開始認識到汙染的嚴重後果,但關注的僅是小範圍的環境汙染,如河流、農田、湖泊和城市裏的大氣、水質、土壤汙染,並且認為汙染是不可避免的。這實際上就是"先汙染後治理"的觀念,是淺層的環境意識。而深層的環境意識則認為要采取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把生產與環境保護作為統一的過程看待,在統一的循環中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結合。下麵我們以齊魯石化勝利煉油廠的環境治理來說明環保意識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