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哈爾普爾的毗訶羅遺址
19世紀初,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就是帕哈爾普爾的毗訶羅遺址被發掘出來,它位於瑙岡地區東北角,大約100年後,此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帕哈爾普爾的毗訶羅遺址的主體建築是一座帶有圍牆的大型磚製寺廟,該廟占地0.09平方千米。在這個遺址從高達20多米的神廟的基座下發掘出了大量精美的雕刻品。這座名叫“索馬普拉”的寺廟是公元8世紀達馬帕拉國王在位時期修建的。寺廟位於一個四方形的庭院之中,在建築風格上受一些東南亞國家尤其是緬甸和爪哇等國的影響,這些廟宇呈金字塔形、十字形。索馬普拉寺廟建成之後的幾百年內曆經洗劫掠奪,之後索馬普拉寺逐漸衰落、失修,直到被遺棄。
美國梅薩沃德印第安遺址
美國的梅薩沃德印第安遺址位於科羅拉多西南部海拔2600米的梅薩沃德高原上。這些建築大約建於6-12世紀。目前大約有3800處遺址被保存下來,其中包括現在被人們稱為“絕壁宮殿”的建築,它由200多個房間組成,風格獨特,其宏偉的氣勢至今被人們稱道。出土的許多史前器具都珍藏在博物館,吸引著眾多遊人。早在公元前6世紀,阿那薩茲人或者別的古代人就在這塊既高又平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極目遠眺,隻見懸崖之上坐落著5個壯觀的聚居區,遺址之顛散布著無數阿那薩茲人在公元前600-公元1300年生活過的村落。1978年9月8日聯合國認定此遺址為“世界文化遺產公園”,因為這裏保存著迄今最為完整的阿那薩茲人的文化記錄。
埃及金字塔
埃及的金字塔是世界公認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它是古埃及輝煌文明的見證,代表了埃及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埃及的金字塔位於首都開羅西南約10千米的吉薩,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埃及已發現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大多建於埃及古王朝時期。在埃及已發現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於開羅西南麵的吉薩高地上的祖孫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與其周圍眾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為埃及金字塔建築藝術的頂峰。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胡夫金字塔是其中規模最大最高的一座金字塔,被稱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9米(約48層樓高),大約是公元前2560年完成的。在經曆了幾千年的風化之後,頂端剝落,現高136.5米,塔身由約230萬塊巨石組成,平均每塊石頭重約2.5噸,其中最大的一塊重約16噸。金字塔上的巨大岩石非常平整光滑,石塊之間沒有任何黏結物,卻拚合得天衣無縫。古人是怎樣把這種金字塔修建起來的,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1993年初,考古學家在埃及吉薩省的金字塔區考察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古墓群,裏麵共有160多個古墓,墓裏的象形文字記錄了金字塔修建時的情況。
尼安德特人
尼安德特人又稱尼安德塔人,簡稱尼人。尼安德特人17萬年前生活在歐洲、中亞和中東等地區。
尼安德特人是穴居者,偶爾也在露天地建造營地。洞穴的入口有時用石塊砌小,岩穴也常常用這種方法加以改善。他們使用火,獵取一些小的和中等大小的動物,如山羊和小鹿,並且吃其他大型食肉動物吃剩下的獵物。他們身高約為1.5~1.6米左右,額頭平扁,下頜角圓滑,下巴並不像現代人那樣前突。骨骼強健,有著耐寒的體格,具體就是肱骨與尺橈骨的比例,以及股骨與脛骨腓骨的比例比現代人大,這是典型的適應寒冷氣候的解剖特征。他們生活在歐洲,膚色應該是淺色的。3萬多年前,隨著冰川蔓延過整個歐洲大陸,尼安德特人便滅絕了。尼安德特人之死也是曆史上的一個謎團,通常認為是由於環境的變化導致他們不能適應在攝取食物方麵的變化。
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
1875年,一個名叫索特烏拉的工程師到這裏收集化石,發現了許多動物的骨骼和燧石工具,這就是阿爾塔米拉洞穴遺址。它位於西班牙北部桑坦德西麵約30公裏的地方。但當時並沒有發現壁畫,直到1879年,索特烏拉再次來到這裏,才發現了聞名世界的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