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考古發現(2)(1 / 2)

巴特農神廟

巴特農神廟,又譯為巴台農神廟、巴特農神廟、帕特農神殿。神廟是為雅典城的守護神雅典娜而建的祭殿,坐落於希臘首都雅典衛城中央最高處,廟內還存放著一尊黃金象牙鑲嵌的全希臘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是雅典衛城最重要的主體建築。

神廟背西朝東,聳立於3層台階上,玉階巨柱,畫棟鏤簷,遍飾浮雕,蔚為壯觀。其建築風格采取八柱的多利亞式,東西兩麵是8根柱子,南北兩側是17根,東西寬31米,南北長70米。東西兩立麵(全廟的門麵)山牆頂部距離地麵19米,其立麵高與寬的比例接近為19∶31,接近希臘人喜愛的“黃金分割比”,所以讓人覺得優美無比。柱高10.5米,柱底直徑近2米,其高寬比超過了5,比古風時期多利亞柱式(三種希臘古典建築柱式中最簡單的一種)通常采用的4∶1的高寬比大了不少,柱身也相應頎長秀挺了一些。這座神廟曆經兩千多年的滄桑之變,如今廟頂已坍塌,雕像蕩然無存,浮雕剝蝕嚴重,不過我們從巍然屹立的柱廊中,仍舊可以看出神廟當年的風姿。它代表了全希臘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

比布魯斯古城遺址

比布魯斯古城遺址,位於今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北部的朱拜勒村,由於埃及紙草途經此地傳入愛琴地區而得名。1921年法國考古學家P.蒙泰(1885-1966年)開始係統發掘,5年後,由迪南繼續發掘。

遺址中有新石器時代的棚屋、銅石並用時代的甕葬墓、青銅時代的神廟建築和埃及器物,以及中世紀的城牆、十字軍的城堡和教堂等各時期的遺物。比布魯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有連續居址的城市。它臨近山林,盛產木材,建城之初,就成為埃及在黎凡特北部開采雪鬆等木材的主要港口。這裏有大量的墓地、銘文、埃及王公的石室墓、石棺以及火石刀、磨光手斧、雕像等隨葬品,說明了埃及對比布魯斯的政治、商業、宗教和藝術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龐貝古城

公元1748年的春天,一個名叫安得列的農民在挖自己的葡萄園時,發現了一個有名的古城,就是龐貝古城。它位於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維蘇威火山西南腳下10千米處。西距風光綺麗的那不勒斯灣約20千米,西北離羅馬約240千米,始建於公元前7世紀,公元79年8月24日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

古城略呈長方形,有城牆環繞,四麵設置城門,城內大街縱橫交錯,重要建築圍繞市政廣場,有朱庇特神廟、阿波羅神廟、大會堂、浴場、商場等,還有劇場、體育館、鬥獸場、引水道等羅馬市政建築必備設施。作坊店鋪眾多,都按行業分街坊設置,連同大量居民住宅,構成研究羅馬民用建築的重要實物。阿波羅神廟是一組龐大的宗教建築群,位於市政廣場西側。神廟區內的人們發現的陶器可以證明龐貝人對阿波羅神的崇拜是從希臘引入的,因此其神廟的建築式樣也具有希臘風格。這座寺廟自建成之日起,曾進行過多次維修,最後一次大的修建工程是從公元62年大地震後開始的,工程未完工,就發生了公元79年的火山爆發。意大利政府於1876年開始組織科學家進行有序發掘龐貝古城。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終於讓這個古城再現了當年的雄姿。出土後的龐貝城東西長120米,南北寬700米,城內麵積1.8平方千米,有7扇城門。城內4條大街,呈“井”字形縱橫交錯。主街寬7米,由石板鋪就,沿街有排水溝。

克諾索斯宮

1878年,伊拉克裏翁的考古學家偶然發現了這座埋於地下的古城,並發現了古錢幣和陶瓷瓦片。1879年考古學家米諾斯·卡洛凱林諾斯開始對古城進行發掘,遭土耳其政府的嚴厲反對,最終停止。

克諾索斯宮始建於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600年最後完工。克諾索斯宮遺址位於希臘克裏特島上的伊拉克裏翁市南約5千米叫凱夫拉山的緩坡上,是一座規模巨大的多層平頂建築,占地2.2萬平方米,王宮有5層,1500多間客室,建築物不連貫,散布在山麓上。王宮由一位經驗豐富的人設計製造,他甚至設計了複雜的排水係統。許多人把米諾索斯文化看做是最早出現的歐洲文化。宮殿中央的院子長51.8米,寬27.4米,周圍有許多房間,有一石膏製成的保存完好的禦座。中央有一庭院南邊的牆上有一件高2.22米的壁畫,名為“國王-祭司”,顯示了當時生活的繁華。宮內的覲見室位於西宮底層,覲見室的壁畫是3隻鷹頭獅身、帶有翅膀和蛇尾的怪獸。皇後寢宮描繪著舞女和海豚在水中遊蕩的圖畫。長廊上有《藍色的姑娘》、《持杯者》、《蛇神》等大幅壁畫。宮中出土的許多文物都保存在伊拉克裏翁的博物館裏。

耶路撒冷古城

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的曆史名城,帶有異常濃厚的宗教色彩,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地。三大宗教都認為耶路撒冷是亞伯拉罕的殉難地。它距地中海約58千米,分舊城和新城兩部分。19世紀中期,對其進行考古發掘。自1968年起,希伯來大學、以色列考古學會等在舊城進行考古發掘。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