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姬陵
在印度,有一座蘊涵著美麗愛情故事的藝術瑰寶,這就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泰姬陵,又叫“泰姬瑪哈爾陵”。因其華麗壯觀,氣勢磅礴而被稱為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之一。
泰姬陵坐落於印度距新德裏200多千米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城內,亞穆納河右側。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為他已故的皇後泰姬·瑪哈爾而建立的陵墓。陵墓長576米,寬293米,占地0.17平方千米。陵墓的基座是高7米,長寬各95米的正方形。大理石正中央是陵寢。陵墓主體用雪白的大理石砌成,寢宮門窗及圍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鏤雕成菱形帶花邊的小格,牆上用翡翠、水晶、瑪瑙、紅綠寶石鑲嵌著色彩豔麗的藤蔓花朵。泰姬陵中央圓頂高62米,四周有4座塔尖,高約41米。墓室的天花板呈蓮花形,泰姬·瑪哈爾的靈柩就安放在這裏。泰姬陵主體陵墓的兩側有兩座一模一樣的建築麵向陵墓而立,西側是清真寺,東側為迎賓館。這是一座伊斯蘭風格的建築,外形端莊宏偉,同樣的白色圓頂,清真寺與主體陵墓構成了唯美的對稱效果,給人極佳的視覺享受,令人無懈可擊。
婆羅浮屠佛塔
婆羅浮屠佛塔是舉世聞名的佛教千年古跡,位於印度尼西亞爪哇日惹市西北39千米處的克杜峽穀。婆羅浮屠梵文意為“山丘上的佛塔”,俗稱“千佛塔”。據稱約建於公元8世紀後半期至9世紀初,它是一座宏偉瑰麗的佛教藝術建築,與中國的長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吳哥古跡和埃及的金字塔齊名,被世人譽為古代東方的五大奇跡之一。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
婆羅浮屠佛塔呈上圓下方形,分10層平台,由上至下逐漸縮小,中間有一條筆直的石階通道。第一層到第六層都是正方形,第七層開始變成圓形,一直到第九層,形成了頂塔的座腳。第十層是鍾形的大塔,直徑10米。塔的基底麵積約為1.5萬平方米,原高約42米,現已不到40米。佛塔是按照佛教“三界”之說劃分為三部分的,下麵兩層基台表示“欲界”,中間四層回廊表示“色界”,上麵的圓台及塔頂則表示“無欲界”,具有鮮明佛教特色。五層平台高大回廊的石壁以及欄杆上鑿有描繪釋迦牟尼生平事跡、佛教故事與宗教儀式的浮雕1460幅,內容都是取自佛教經典,包括當時爪哇宮廷及人民生產、生活形態、風俗以及各種動植物等。佛塔的裝修結構更具有佛教特點。據說,下部四方形的台坪表示所謂“地界”,其各層建有石壁佛龕432個,每一佛龕內置一佛像;上部圓形台坪表示所謂“天界”,其各層建有72個鍾形小塔,塔內也置有佛像。佛像按照東、南、西、北不同方向取有各自的名稱,而且佛像的麵部神情以及手指、手掌、手臂各部也都千姿百態,迥然各異,造型逼真,形象傳神。主佛塔塔座上刻有蓮花圖案,內有兩室,室內有一尊沒有完成的佛陀像。
巨人石像
在智利有一個被稱為“世界肚臍”的地方,這就是複活節島。它位於太平洋東南部,屬於瓦爾帕萊索省,是荷蘭航海家雅可布·洛基文1722年4月5日發現的。當天正值基督教的複活節,故得名複活節島。島上的居民則稱它為“拉帕努伊”,意為“石像的故鄉”。航天飛機上的宇航員從高空鳥瞰地球時,驚訝地發現複活節島孤懸在太平洋上,很像一個小小的“肚臍”。
這個島上的最大奇觀便是被當地人稱為“摩艾”的巨大石像,是複活節島上最引人注目也最使人疑惑的風景。目前已發現的摩艾有887尊,沒有兩個是完全一樣的,大多數摩艾是在一個采石場雕刻的,摩艾平均高度約4米,平均重量約12.5噸。最大的一座高21.6米,重160~182噸,但沒有完工而遺棄在采石場。完工的摩艾中最大的高9.8米,重約74噸。大部分是用比較軟和容易雕琢的凝灰岩(火山灰凝固形成)雕刻的。其中有288尊雕刻完了之後曾經被成功地運到稱為阿胡的海濱祭壇立在上麵,運輸距離有的遠達10千米。有397尊還未雕刻完扔在采石場,其餘的92尊被遺棄在運輸途中。這些石像至今仍是一道無與倫比的文化風景,使整個世界為之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