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聖·施特勞斯(1 / 2)

從電影和電視中獲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的人,知道商人由三種人組成。他們可以是騙子(參見電影《華爾街》)、傻瓜(參見電影《Tucker》)或兩者的綜合體(參見電影《The

Solid Gold

Cadillac》)。而生活於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卻知道商人和其他群體的人一樣,中間也有好人。有些人甚至是聖人。聖人中有一個名叫內森·施特勞斯。

1848年,內森·施特勞斯生於萊茵河畔的巴伐利亞的奧特伯格,他是拉紮勒斯·施特勞斯4個小孩中的老二。1852年,他的父親移民到美國,1854年,他把妻子和小孩也接到了美國。與大多數猶太移民不一樣,施特勞斯並沒有定居在大城市,而是在佐治亞州的塔爾博頓開了一間小店,在那兒,他的小孩在一間木屋校舍學習。因為離猶太教會堂有幾百裏路,這個家庭就去浸信會教堂。當地的輪值傳教士驚訝於拉紮勒斯·施特勞斯能用原始的語言讀《舊約》。對他們來說,這就好像是直接聽到了上帝的聲音。

在美國國內戰爭時期,拉紮勒斯·施特勞斯有了大量的棉花,但是,由於南部邦聯失敗所造成的混亂,棉花給燒了,而他也破產了。但是,他卻沒有給嚇倒,他將家庭帶到了費城,然後去了紐約。在那兒,他開張了施特勞斯父子店,從歐洲進口精美瓷器和玻璃器皿,合夥人是他的大兒子伊西多爾。(1912年,伊西多爾在“泰坦尼克”號的甲板上還有婦女和兒童時,拒絕登上救生艇。他和她的妻子一起失去了生命,她寧願和她丈夫一起死去,而不願一個人生活在沒有他的世界裏。)

1881年,內森加入了家庭生意。自1874年以來,這個公司一直租借麥西斯公司的瓷器和玻璃器皿部,而內森很快就顯示出其不凡的采購天才,將顧客吸引進來了,而且還會使他們成為回頭客。他開了一個保管賬戶(這是預約定購計劃的雛形)。他還為顧客提供了休息室,而且還提供現場的急救醫療服務。

他同樣受到了雇員的極大歡迎。內森總是衣著整潔地在商店裏轉悠,說些當天的熱門話題,向每個人問好。更實際的是,他還為雇員提供午餐室,以成本價提供夥食。

1887年,施特勞斯家族獲得的利潤占麥西斯公司的一半,10年後,就成了這個公司的獨立所有者了。隨著越來越多的創新,這個商店也進行著穩步擴張。施特勞斯家發明了討價還價式銷售和展銷。他們引入奇數定價(即,不用16.00美元的整數,而用15.95美元),這樣就讓顧客有一種買到了便宜貨的心理感受(而且,這通常使店員很難把現金放到自己口袋裏去)。1902年,當麥西斯公司將它的店址轉移到現在的海洛德廣場時,它是紐約最大的商店。那時,這個家庭還在布魯克林開張了一間非常成功的亞伯拉罕&施特勞斯商店,他們已經非常非常有錢了。

但是,賺錢永遠都不是他們惟一的目標。內森還涉足政壇,自1889~1893年,擔任城市公園的專員。第二年,他們要他擔任民主黨的市長提名人,但是,他拒絕了。施特勞斯兄弟也已成了大慈善家。在19世紀90年代破壞美國經濟的蕭條中,內森·施特勞斯盡其所能地來減輕人們的痛苦。

在1893~1894年的那個可怕的冬天,他給整整140萬人發放了肉票。第二年,他發放了200萬張煤票、飯票,並在他建造的收容所為人們提供住宿。他深深明白人的尊嚴,所以,他向那些能付得起錢的人收取5美分作為費用,而交不起錢的人,則是免費。這樣,在那時的煤價為每桶20美分的情況下,他賣給那些窮人的價錢卻是每桶5美分,而對那些處於絕望境地中的人,他免費提供了2000噸煤。

施特勞斯給那些窮人和其他人(如他對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定居地的熱情支持)的幫助如此巨大,正是他永無止盡地努力保證這個國家的兒童獲得安全的牛奶供給,這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

在工業革命之前,絕大多數的嬰兒是由母乳來喂養的(或者,如果這個家庭較富有,就是由乳母來喂養的)。但是,19世紀的婦女越來越多地到工廠裏去工作,她們就不得不越來越多地依賴於牛奶來喂養他們的小孩了,這就存在不小的威脅。

健康奶牛與健康人體的奶汁,一開始是無菌的,而且,在工業廣告戰中,牛奶被稱為“自然完美的食物”。不幸的是,牛奶同樣也是大量微生物的完美食物。因為人們擠牛奶的手不幹淨,擠出來的牛奶又倒進了未消毒的容器裏,再經過長途的運輸從農村到了城市,這些微生物就可以進入牛奶之中,並迅速地繁衍起來。傷寒病、白喉症和各種各樣的腸胃感染以及霍亂,都可由受汙染的牛奶中傳染開來,雖然,牛奶並沒有出現變質的表象。在一次檢測中,在紐約艾倫街的一個零售店裏,發現合法出售的牛奶每誇脫中有1250億多個細菌。沒有理由認為這是個別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