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美麗的海洋棘皮動物(1)(1 / 2)

棘皮動物成體大都呈輻射狀對稱,是具有內骨骼、體腔和特殊水管係統的海洋動物,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海洋中。因為其表皮一般都有棘,故名棘皮動物。其垂直分布範圍很廣,從潮間帶到萬米深海溝均有其成員。它們大多數為典型的狹鹽性動物,半鹹水或低鹽海水中很少能見到它們。其體外無特殊的覆蓋層,它們對水質的汙染很敏感,被汙染了的海水中棘皮動物很少。棘皮動物的再生力一般都很強,腕、盤或其他外部器官損傷或斷落後均能再生。

色彩斑斕的海星

海星體扁,呈星形,現存1800種,主要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淺海底沙地或礁石上,以浮遊生物為食。

“足”最多的海洋生物

海星與海參、海膽同屬棘皮動物。棘皮動物通常有五個腕,特殊情況下可能會有四個或六個,最多的甚至可以多達40個腕。一般在這些腕下側並排長有4列密密的管足,用管足既能捕獲獵物,又能讓自己攀附岩礁。大個的海星有好幾千個管足。海星的嘴在其身體下側中部,可與海星爬過的物體表麵直接接觸。海星的體形大小不一,小到2.5厘米,大到90厘米;體色也不盡相同,幾乎每隻都有差別,最多的顏色是橘黃色、紅色、紫色、黃色和青色等。

海星怎樣捕食

據了解,由於特殊的身體構造,海星的主要捕食對象是一些行動較遲緩的海洋動物,如貝類、海膽、螃蟹和海葵等。偶爾它也會吃珊瑚和海膽。海星的消化能力很強,它能將胃從嘴裏吐出來,直接選擇食物,將自己要吃的部分卷住,然後連同胃一起縮進肚子裏。為了更加精確地捕食到自己的“獵物”,海星常采取緩慢迂回的策略,慢慢接近獵物,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獵物,並用整個身體包住它,將胃袋從口中吐出,利用消化酶,讓獵獲物在其體外溶解並被其吸收。海星的食量很大,一隻海星幼體一天吃的食物量相當於自身重量的一倍多。

海星有一種特殊的再生能力,它們的腕、體盤受損或自切後,都能夠自然再生。海星的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重新生成一個新的海星。因此,某些種類的海星通過這種超強的再生方式演變成具有無性繁殖的能力,它們就更不需要交配了。不過,大多數海星通常不會進行無性繁殖。

聰明的蛇尾

蛇尾一般有5個腕,與體盤區分明顯,細而多棘,有的有分枝,易脫落,但能再生。蛇尾一般體盤較小,口在腹麵,有5齒,無肛門。它的管足主要是用來感受光和氣味。取食時,用一腕或數腕伸入水中或泥麵,用其他腕固定身體。蛇尾主要食腐肉和浮遊生物,但有時也捕捉相當大的動物。蛇尾能作痙攣式運動,但通常停在海底或海綿、刺胞動物身上。

蛇尾如何進食

蛇尾的攝食器官主要是腕和口部的觸手,它主要是靠吃一些有機物質的碎屑和一些小的底棲生物,如矽藻、有孔蟲、小型蠕蟲和甲殼動物等為生。蛇尾的運動主要是靠腕的伸屈和腕棘與海底的摩擦作用來完成的。常見的運動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遵循一個腕的方向前進,即一個腕向前進,其餘4個腕向後倒退;另一種是兩個腕同時向前進,其餘3個腕向後退,蛇尾順兩個腕中間的合力方向前進。

蛇尾“自我防衛”的本領

和壁虎之類的動物一樣,蛇尾的腕很容易斷,人們在海邊采集蛇尾時,稍有不慎就會把它的腕掐斷。其實這並不是蛇尾脆弱,而是它有很強的“自切”和再生能力,尤其是腕很容易“自切”和再生,因此甚至有人將它稱作“脆海星”。蛇尾的“自切”是禦敵的巧妙辦法,憑借斷掉部分腕足來換取整體的生存。失掉的部分,不久又會重新再生出來,所以蛇尾類的“自切”和再生是它們得以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它們的體盤損傷或失掉後也能夠再生長出來。

蛇尾分布廣泛,是現存棘皮動物大家族中成員最多的一支。據統計,全世界海洋中約有1800多種蛇尾類棘皮動物,我國沿海就有百餘種。因為它們腕的形狀和運動姿勢很像蛇的尾巴,故得“蛇尾”一名。

海洋中的稀世珍品

海參是一種常見的海洋軟體動物,生存在地球上已有六億多年的曆史。海參在海底中生存,多以海底藻類和浮遊生物為食。它全身長滿肉刺,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