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的特征
海參整個身體呈圓筒狀,長度在10~20厘米,也有特別大的海參可以達到30厘米,它的顏色一般都比較偏暗,渾身長滿肉刺。海參口在前端,多偏於腹麵。肛門在後端,多偏於背麵。背麵一般有疣足,腹麵有管足。內骨骼退化為微小骨片。許多種海參有從口到肛門的5行管足。肛孔兼司呼吸和排出廢物。口周圍有10根或更多能伸縮的觸手,用於捕食或掘穴。
另外,海參具有能從肛門放出內部器官的特異功能。為了保護自己,它會引誘其他生物將其內髒吃掉,然後趁機逃跑,過不了多久它還會再生出新的內髒。有許多海參能放出對小動物致命的毒素,但經調查,對人並無生命危險。
海參的分布
海參的分布非常廣泛,它在中國的多個海域均有分布,僅中國南海產的種類便有30多種。其中,以西沙群島居多,在溫帶海區,海參的主產地以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為主。
海參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的海洋,在印度—西太平洋區的珊瑚礁內棲息的種類特別多。有的裸露,有的隱藏,有的鑽在沙內,有的品種僅見於珊瑚礁內。其攝食非常有規律。
海參的特異功能
有人做過實驗:用針線或鐵絲穿透海參肉體,打上死結。過了一段時間,海參就會將異物魔術般地排出體外,而肉體卻不留任何痕跡。
除此之外,海參能預測天氣。當風暴來臨前,它會提前躲到石縫裏。有經驗的漁民經常用這種現象來預測海上風暴等情況。
海參生存的環境是有一定講究的。一般來說,它常生活在2~40米深的海底,一般適應水溫為0℃~28℃,鹽度為28‰~31‰,水溫高於20℃時夏眠,餌料以泥沙中的動植物碎屑和底棲矽藻為主,繁殖期在6~7月。隻要具備了以上條件,海參不但會很好地生存,而且還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
“參中之冠”的刺參
刺參是海參的一種,屬棘皮動物門海參綱刺參科。刺參科的主要種類有綠刺參、花刺參、梅花參和刺參。在刺參種類中,經濟價值最高的當屬黃海、渤海產的刺參,被稱之為“參中之冠”。
初識刺參
刺參呈圓筒狀,長度約在20~40厘米。前端口周生有20個觸手。背麵有4~6行肉刺,腹麵有3行管足。體色黃褐、黑褐、綠褐、純白或灰白等。
刺參的肛門偏於背麵,皮膚黏滑,肌肉發達,身體可延伸或卷曲。其體形大小、顏色和肉刺的多少常隨生活環境的改變而變化,喜歡棲息在水流平緩、無淡水注入、海藻豐富的細沙海底和岩礁底,晝伏夜出。刺參的再生能力很強,損傷或被切割後都能再生。
刺參的奇特功能
刺參能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體色。生活在岩礁附近的刺參,為棕色或淡藍色;而當它們移居海藻、海草中時,則變為綠色。刺參的這種體色變化,可以有效地躲過天敵的傷害。除此之外,當刺參遇到天敵偷襲時,還會迅速地把自己體內的五髒六腑一股腦噴射出來,讓對方吃掉,而自身則借助排髒的反衝力,逃得無影無蹤。
當然,沒有內髒的刺參不會死掉,大約50天左右,它又會長出一副新內髒。不僅如此,刺參的再生修複功能也是很強的。假如你將刺參切為數段投放海裏,經過3~8個月,每段又會生成一個完整的刺參。有的海參還有自切本領,當條件適宜時,能將自身切為數段,過一段時間後,每段又會長成一個海參。刺參的這種再生修複功能一直是醫學、生物學領域研究探討的熱門問題。
海參中的“極品”
刺參本身就比較珍貴,據說它是我國二十多種食用海參中質量最好的一種。煙台是刺參最重要的產地之一,最有名的是長島的海參。關於“煙台海參”的最早記載出現在清代。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在《梅村集》卷十曾雲:“海參,產登萊海中。”其著名的《海參》詩,詩雲:“預使井湯洗,遲才入鼎鐺。禁猶寬北海,饌可佐南烹。莫辨蟲魚族,休疑草木名。但將滋味補,勿藥養餘生。”進一步明確貢品出自現蓬萊以北海區,即現在的長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