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獸類即海洋哺乳動物,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具備了許多獨有的特征:智力和感覺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保持恒溫;繁殖效率的提高;獲得食物及處理食物的能力的增強;體表有毛、胎生,一般分頭、頸、軀幹、四肢和尾五個部分;用肺呼吸;體溫恒定,是恒溫動物;腦較大而發達。
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動物最顯著的特征。海洋獸類的視覺和嗅覺高度發展,聽覺比其他脊椎動物有更大的特化,牙齒和消化係統的特化有利於食物的有效利用,四肢的特化增強了活動能力。下麵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海洋獸類吧,看看它們與人類有怎樣的關係!
體形巨大的座頭鯨
座頭鯨是鯨類中較大的種類,主食小甲殼類和各種群遊性小型魚類等。座頭鯨常發出類似“唱歌”的繁雜聲音,因此受到海洋生物學家、音樂家、攝影師的鍾愛。座頭鯨是有社會性的一種動物,性情十分溫馴可親,成體之間也常以相互觸摸來表達感情,但在與敵害格鬥時,則用特長的鰭狀肢,或者強有力的尾巴猛擊對方,甚至用頭部去頂撞,結果常造成皮肉破裂,鮮血直流。
座頭鯨的特征
座頭鯨成體非常龐大,一般來說,雄性平均體長為12.9米,雌性為13.7米,最大記錄雌性18米,體重高達25~35噸。座頭鯨一般背鰭較小,位於體後身長的2/3處;鰭肢很長,約為體長的1/3;尾鰭寬大,外緣亦呈不規則鉗齒狀。臉麵褶溝較少,約有14~35條,可由下延伸達臍部。
座頭鯨的背部是黑色的,並有黑色斑紋,腹部同為黑色,體包個體變異較大,鰭肢上方白色部分多於黑色部分。尾鰭腹麵白色,邊緣黑色。它的口一般較大,進食時上下頜有特殊韌帶結構,可使口張開90度的角度。鯨須每側有270~400片,須板和須毛皆是黑灰色。
由於它是須鯨種類,所以沒有鎖骨。座頭鯨呼吸時噴起的霧柱粗矮,高達4~5米。深潛水時,座頭鯨露出巨大的尾鰭,常將體軀躍出水麵,或側身豎起一側鰭肢。座頭鯨每年都會進行有規律的南北洄遊。
座頭鯨怎樣捕食
由於其體格龐大,座頭鯨進食的方法也很奇妙。首先是衝刺式進食法。座頭鯨一般會將下顎張得很大,側著或仰著身子朝蝦群衝過去,然後把嘴閉上,這時候,下顎下邊的褶皺張開,吞進大量的水和蝦,最後將水排除出去,把蝦吞食。
除了衝刺式進食法,座頭鯨還常用轟趕式進食法。這種方法最適合於捕蝦。它喜歡將尾巴向前彈,把蝦趕向張開的大嘴。這種方法也是隻有當蝦群特別密集時才適用。
第三種方法是從大約15米深處作螺旋形姿勢向上遊動,並吐出許多大小不等的氣泡,使最後吐出的氣泡與第一個吐出的氣泡同時上升到水麵,形成一種圓柱形或管形的氣泡網,像一隻巨大的海中蜘蛛編結成的蜘網一樣,把獵物緊緊地包圍起來,並逼向網的中心。它便在氣泡圈內幾乎直立地張開大嘴,吞下網內的獵物。這種捕食方法,同捕魚者用兩隻漁船拉曳大型漁網,逐漸迫使魚蝦接近水麵,然後一網打盡的情景一樣。當獵物數量稀少時,座頭鯨常常單獨或僅有2~3隻在一起覓食,而當獵物數量很多時,便形成8隻左右的較大群體,有時不同群體之間還會互相爭食。因此,食物的多少、分布和種類,也會直接影響座頭鯨的數量。
瀕危的座頭鯨
座頭鯨因為現在數量稀少,已經漸漸成為重點保護動物。它們大部分棲息於太平洋一帶,總數隻剩下4000隻左右。現如今在中國黃海、東海、南海均有分布。座頭鯨已經正式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雖然得到了法律的保護,可是它依舊無法平靜地生活。除了人類的獵殺外,世界性的觀鯨旅遊活動也越來越多,這類活動漸漸形成了對座頭鯨生活的新的威脅。遊客們產生的喧鬧聲幹擾了座頭鯨的覓食活動,拋棄的大量塑料食品袋等廢物被座頭鯨誤食後積聚在胃腸裏,來自大型船隻螺旋槳的拍擊聲更是使它無法平靜下來。而有些捕鯨業發達的國家拒絕禁止或限製捕鯨,更使它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據生物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座頭鯨用以交流的“歌聲”中包含有人類語言要素。盡管研究者認為鯨在本質上尚未擁有自己的語言,然而他們還是發現了座頭鯨的歌聲與人類語言之間的相似之處。因此,座頭鯨格外受到海洋生物學家、音樂家、攝影師的鍾愛。
四海為家的灰鯨
灰鯨,又被稱作東太平洋灰鯨,是一種每年來往攝食區和繁殖區的鯨。它們約有16米長,36千克重,平均壽命大概在五六十歲。因為灰鯨在被追獵時會奮力搏鬥,因此還曾被稱為“魔鬼魚”。目前,它是灰鯨科中唯一且最古老的物種,在地球上生活已有約3000萬年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