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海洋中的獸類(1)(2 / 3)

灰鯨的模樣

灰鯨整個身體呈暗灰色,其中腹部的顏色較體表稍微淡一些。灰鯨的身體上有很多不規則的白色斑點,這些斑點都是寄生蟲遺留的傷痕。

灰鯨的鯨須每側大概有130~180片,每條長40~50厘米。它的須毛又短又粗,基本上都是黃白色。灰鯨的體形較為粗胖,頭長約為體長的1/5,尤其是鰭肢的附近最粗,然後由此向尾部逐漸變細。灰鯨的頭呈三角形,頭部與體長相比較小。

灰鯨雖然沒有背鰭,但是在尾部背麵有7~15個小的駝峰狀隆起,其中數第一個最大。它的鰭肢寬厚,形似船槳,前緣凹凸不平。尾鰭的大小中等,外緣呈波狀。胸腹部有2~4條縱溝,溝的前後長度達1.5米,但沒有褶溝,僅在喉部有1~2米長的縱溝2~5條。有人認為褶溝的作用是當動物呼吸時有助於胸腔的擴大或縮小,攝食的時候可以增大口腔的容量,而灰鯨是現有須鯨中最原始的淺水類型,所以褶溝不如其他須鯨那麼發達。

灰鯨有兩個噴氣孔,兩個孔前端的距離較近,大約為7厘米,後端的距離稍遠,大約為21厘米,略呈“V”字形,噴氣孔前後的長度約為20厘米。它噴出的霧柱又矮又粗,上麵很平,彼此靠得很近,所以從後麵看是挨得很近的兩條霧柱,從側麵看上去就像隻有一條霧柱一樣。

灰鯨的家

據了解,灰鯨的分布極廣,它們分別分布於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北美洲沿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日本海和我國的黃海、東海、南海等溫帶海域附近。

這種大範圍的分布與灰鯨遷徙的習慣是密不可分的。據了解,灰鯨是哺乳動物中遷移距離最長的種類,有時遷移距離可長達10000~22000千米。

舉個例子,在太平洋的北美洲一側,灰鯨從5月下旬到10月末穿過白令海峽和白令海西北部,到水溫、光照都較適宜的北極圈內索餌,然後開始南移,穿過阿留申群島,沿著北美洲大陸沿岸南下,平均每天行進大約185千米,12月份在水溫較高、光照充分的加利福尼亞半島的西側以及加利福尼亞灣的南側繁殖。2月份以後,灰鯨再次開始北進,但路線與南下時不同。從夏季的索餌場所到冬季的繁殖場所之間,灰鯨的往返距離為18000多千米。在太平洋的亞洲一側,灰鯨從鄂霍次克海穿過宗穀海峽進入日本海,再沿著朝鮮東海岸經過到達中國的南海,其中還有一部分穿過對馬海峽後北上進入中國的黃海。

灰鯨如何捕食

大自然中的生物大多相生相克,灰鯨主要的食物是水中的甲殼綱動物。按照生物學上的分類,它們是屬於須鯨,有鯨須,可以當做篩子用。灰鯨捕獲的海中的小動物包括片腳類動物等,也順帶把沙、水和其他東西吃掉。通常,灰鯨會在它們遷徙途中進食。

灰鯨的現狀

估計全世界原有的灰鯨數量約15000頭,僅1846—1874年間人們就捕殺灰鯨約11000頭,194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宣布禁捕灰鯨,實行保護。但在1948—1980年間,又有4140頭灰鯨被捕殺,還有67頭在韓國海域被殺。據統計,截至2007年,全世界灰鯨數量還有5000多頭,不過,實際上估計現有數量隻有1600頭左右。

駝背的中華白海豚

中華白海豚又叫印度太平洋駝背豚,是世界上眾多鯨類品種之一,在民間俗稱白忌和海豬,是世界上78種鯨類品種之一,最常見於我國東海。

中華白海豚特征

中華白海豚的身形一般呈紡錘形,它的喙較為突出且十分狹長。剛出生的白海豚約1米長,發育完全後體長大概在2.0~2.5米,最長達2.7米,體重200~250千克。

中華白海豚的鰭非常有特點,一般背鰭比較突出,大約位於近中央處,呈後傾三角形。胸鰭較圓渾,基部較寬,運動極為靈活。尾鰭呈水平狀,健壯有力,在中央分成左右對稱的兩葉,有利於其快速遊泳。

中華白海豚的眼睛烏黑發亮,上、下頜的每側都有32~36枚圓錐形的牙齒,齒列稀疏。吻部狹、尖而長,長度不到體長的1/10。喙與額部之間被一道“V”形溝明顯地隔開。脊椎骨相對較少,椎體較長。鰭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許多細小的灰黑色斑點,有的腹部略帶粉紅色,短小的背鰭、細而圓的胸鰭和勻稱的三角形尾鰭都是近似淡紅色的棕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