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海洋中的魚類(1)(3 / 3)

鋸鰩的捕食方式十分獨特,也具有凶殘嗜血的本性。它在海中揮舞著那又長又硬、鋒利無比的鋸子,對魚群進行大屠殺。鋸鰩先用長劍般的頂端把獵物擊傷,然後利用其鋸齒形的嘴部不斷來回撕扯獵物,就像用鋸子鋸木頭一樣,將獵物完全挫傷之後,再慢慢地把獵物吞食掉。

鋸鰩是暖水性底棲魚類,通常在海水和淡水中交替生活,一般分布於世界熱帶及亞熱帶淺水區,有些也生活在近岸海區和江、河、湖泊的河口,甚至有些物種的鋸鰩完全棲息在河口或河流上遊。

不同種類的鋸鰩

鋸鰩共有6種,其中3種比較常見,分別是大齒鋸鰩、小齒鋸鰩、尖齒鋸鰩。

尖齒鋸鰩分布在中國南海和東海南部,也見於紅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亞。尖齒鋸鰩行動滯緩,常潛伏在泥沙上,攝食泥沙中的甲殼類或其他無脊椎動物。鋸鰩的身體延長而平扁,頭為三角形,牙細小而多平扁光滑,鋪石狀排列。

尖齒鋸鰩的背麵稍圓凸,腹麵平坦,尾部寬大向後、逐漸變得細小,尾鰭寬短,背鰭2個,無硬棘,胸鰭很大,上下葉都很發達。它的背麵暗褐色,腹麵白色,體背麵肩上、胸鰭和腹鰭前緣有一淺色橫條。身體光滑,有的具有稀疏的細鱗。尖齒鋸鰩的吻平扁而延長,呈劍狀突出,有3~4塊鈣化軟骨,邊緣有堅大吻齒。

小齒鋸鰩常分布於印度洋、印度尼西亞、大洋洲東北部。小齒鋸鰩也具有劍狀的吻端,與其他鋸鰩的區別是,小齒鋸鰩的吻齒有17~22對,第一背鰭起點前於腹鰭起點,尾鰭下葉前部三角形突出。小齒鋸鰩的數量如今也非常稀少,是一種瀕危生物。

鋸鰩翅的食用價值

魚翅供食部分主要為軟骨魚類鰭中的軟骨,由軟骨細胞、纖維和基質構成。有機成分主要有多種蛋白質如軟骨黏蛋白、膠原和軟骨硬蛋白等。魚翅軟骨含膠原較多,形似筋質,遇熱後可膨脹軟化,直至成動物膠。

魚翅幹品每100克約含蛋白質達83.5克,但因缺少色氨酸,屬不完全蛋白質。烹調時須注意配以色氨酸含量較多的配料,如肉類及雞、鴨、蝦、蟹、幹貝等,達到營養互補作用。此外,幹魚翅含有豐富的鈣、磷、鐵,有降血脂、抗動脈硬化及抗凝作用,適當食用對冠心病疾患有一定的療效。中醫認為,魚翅味甘鹹、性平,具有益氣、開胃、補虛的功效。

雄性“生育”的海龍

在澳大利亞的海裏有一種特殊的魚,叫海龍,也稱楊枝魚、管口魚,是一種硬骨魚。這種魚跟海馬是親戚,每個小海龍都是由雄性海龍來“生育”的。

海龍的模樣

海龍的長相很古怪,生長在海底的海草中,常常會被人認為是海草。海龍不僅吻特長,似龍嘴,而體形又特長,有一層硬的骨質環包圍著身體。有些種類的海龍還長著漂亮的小尾巴,很像神話中的龍,又因為它長期生活在海中,所以叫“海龍”。

有的海龍身體細長,狹長而側扁,中部略粗,尾端漸細而略彎曲,背有環狀骨板,呈暗褐色,有點像樹枝,所以也叫楊枝魚;又因為形狀像馬鞭,還叫馬鞭魚;有的身體上的花紋像銅錢,故又有錢串子之稱。海龍是一種硬骨魚,成年海龍大約有一尺長,很小的僅2厘米左右,有的則可以大到50厘米長。

海龍的身體細長,表皮披有一層盔甲似骨質。有的海龍表麵黃白色或灰棕色,背棱兩側有兩條灰棕色帶。海龍眼大而圓,眼眶微尖,其吻伸長像根管子,背鰭長而高,尾鰭很發達。海龍頭部具有管狀長嘴,嘴的上下兩側具有細齒,以水中甲殼類的微小生物及海蚤為食,吃東西時會把食物整個吸進嘴裏。

雄性負責“生育”

絕大多數動物繁殖後代是要雌雄配合的,像所有魚類一樣,海龍是孵蛋來繁殖後代,但海龍繁殖下一代的方式和其他動物有所不同。雌海龍將蛋產在雄海龍的育兒囊中孵化,剩下的一切就交給雄海龍了。這些卵在雄性海龍的尾部大約5個星期才孵化。小海龍一經孵化,就能看、能遊泳,可以自己尋找食物獨立生活,因為雄海龍不負責照看幼海龍。

澳大利亞海龍生長在澳洲海底的海草中,成年海龍大約有一尺長,不仔細看,它們會被誤認為是浮在水裏的海草。仔細一看,會發現它們還真有些龍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