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肺魚
肺魚是魚類中少有的可以用肺呼吸的種類之一,這種魚可以在沒有水的環境中生存,是地球上少數保存著的古代種族遺留下來的,是一種“活化石”。
肺魚的模樣
肺魚是一種和腔棘魚類相近的淡水魚,生活在非洲、澳洲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區,以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昆蟲幼蟲、蠕蟲等為食。肺魚的視力並不發達,但嗅覺靈敏,同時身體上會發出微弱的電流,感應周圍的生物。肺魚的個體大小、色澤的差異都很大,有的肺魚身上有斑紋,有的則沒有,但沒有兩條肺魚的斑紋是相同的。肺魚身體上的斑紋可以幫助它們辨識出各自的身份。
肺魚在幼魚時期具有外鰓的生理特征,隨著生長變化,外鰓雖然還會保留下來,但已經逐漸變小、萎縮。肺魚的鰭能夠幫助它們在水中自由地遊動。肺魚生有肺功能的鰾,在泥塘沼澤幹涸時,它們可以改用鰾直接呼吸,能繼續生活在缺氧的環境中。肺魚鰾的構造很像肺,可以進行氣體交換,呼吸水麵上的空氣,所以有人將肺魚的鰾稱為“原始肺”。其實,肺魚有很發達的肺部,部分種類即使沒有水,也能通過呼吸空氣而生存。
肺魚的呼吸係統
肺魚為什麼能在陸地上生活?因為肺魚有一個特別的“肺”,這個肺相當於一般魚的魚鰾。不同的是,肺魚的鰾和食道相通,像一個囊,裏麵有許多分支繁多的血管,能夠像肺那樣鼓動,吸進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肺魚的口腔和鼻腔相通,這也是跟其他魚類不同的。由於呼吸係統的改變對於生物登陸後的生存至關重要,因此,肺魚憑借它的肺,成為陸地脊椎動物祖先的有力競爭者。
肺魚的類別
肺魚有4億多萬年的曆史,是魚類的老“祖宗”,也是現存的和一些物種已滅絕的呼吸空氣的魚類的統稱。肺魚被認為是最早嚐試由水生轉向陸生的動物,是生物進化史上的“活化石”,如今分布於南美、非洲和澳大利亞的江河和湖泊中。
澳洲肺魚是三個地區肺魚中最原始的,產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其體呈長梭形,體長約125厘米,覆蓋大而薄的圓鱗,胸、腹鰭呈槳狀,背鰭、尾鰭、臀鰭相連為一。澳洲肺魚可以用鰓和肺同時進行呼吸,也可以單獨地使用肺或鰓呼吸。在旱季河流水量減少時,它就會到水麵上來呼吸空氣,利用它那分布著許多血管的單個的肺進行呼吸。不過,這種魚還不能離開水麵生活。
南美洲肺魚和非洲肺魚同屬於美洲肺魚科。其體細長,呈鰻形,背上長有複瓦狀排列的微小圓鱗,同時,非洲肺魚身體上有黃色斑駁。這兩種魚同樣沒有尾鰭、臀鰭的區別,偶鰭呈橈狀或鞭狀,腹鰭則遠距後方。非洲肺魚的偶鰭退化成又長又細的鞭狀,而南美洲的肺魚偶鰭也顯著縮小,成為相當小的附肢。
與澳洲肺魚不同,非洲肺魚和南美洲肺魚有兩個肺,在它們棲息的河流完全幹涸後,它們還能夠生存好幾個月。當旱季來臨時,這些肺魚就鑽進泥裏,並把自己包裹起來,隻留下一到數個小孔與外界通氣,以使自己能夠進行呼吸,在完全沒有氧氣的水中存活二十多天。
肺魚比起其他魚類來說,呼吸空氣的能力很強,因為它比魚類多了一個肺。作為陸生動物才具有的器官,肺魚體現出了其在生物進化學中的重要位置,被認為是魚類和陸生脊椎動物之間的一個中間過渡物種。而且,依靠偶鰭在河地或是水塘底部像走路一樣的澳洲肺魚更是與陸生四足脊椎動物的形態很像,所以被認為是古生物研究的“活化石”。
肺魚有一個很奇特的生理現象。酷熱的夏季裏,它們會鑽進深深的泥土中,將身體團成球狀,停止攝食,並將身體各個器官的消耗量降到最低點,進入一種休眠的狀態。等到雨季來臨時,河床重新泛濫,肺魚才會蘇醒過來。
小醜魚並不醜
小醜魚不是指一種魚,是對雀鯛科海葵魚亞科魚類的俗稱,是一種熱帶鹹水魚。因為其臉上都有一條或兩條白色條紋,好似京劇中的醜角,所以俗稱“小醜魚”。目前已知的小醜魚有28種。
小醜魚亮個相
不同種類的小醜魚長相各異,但相似點是臉上都有一條或兩條白色條紋。下麵以紅小醜魚為例,介紹一下小醜魚到底長什麼樣。成年的紅小醜魚體形呈橢圓形,側扁,吻短而鈍,眼大,口大,上頜骨末端不及眼前緣,齒單列,背鰭單一,軟條部延長而呈方形;尾鰭呈扇形,上下葉外側鰭條不延長,呈絲狀。成魚體呈黑色,頭部、胸腹部以及身體各鰭均為紅色。眼睛後方有一鑲白緣之寬白帶,向下延伸至喉峽部。隨著小醜魚慢慢長大,體色逐漸轉紅,且身體後方出現黑斑,並擴散至整個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