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諷刺意味的是,日本的最大盟友希特勒在聽到這個消息後,並不高興。他在歐洲戰場上尚未獲得決定性的勝利前,寧願不給美國參加二戰的借口。當日本向裏賓特洛甫暗示日美戰爭的可能性時,裏賓特洛甫以希特勒在東線為借口,拖延了兩天才給予答複。而墨索裏尼則相反,他一得到日本大使的通報就表示非常高興。珍珠港遇襲後的第三天,日本老百姓都還沉醉在勝利的美夢中,同時美國的老百姓也尚未從震驚中恢複過來,羅斯福就在對全國發表的廣播講話中用十分冷靜的語調宣布:“原本我們不想卷入,但現在我們已經卷入了,我們將用所能得到的一切去進行戰鬥。”
美國加入二戰這對法西斯來說十分不利,這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帶來的最大弊端。各方麵均為強大的美國勢必為反法西斯組織增添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海上大戰——中途島戰役
二戰期間,美、日海軍在中途島海域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海戰,日本希望中途島能夠淪為自己前進的基地,妄圖將美軍的基地推到夏威夷或美國西海岸一帶,最終使得保護日本國土和日軍南下的美夢成真,並將美軍的太平洋艦隊一舉殲滅,於是在1942年6月發起對中途島的進攻。其進攻部隊由8艘航空母艦和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以及潛艇等戰鬥艦艇共120多艘組成,總指揮是聯合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率領由4艘航空母艦組成的第一機動部隊負責襲擊中途島,以便支援登陸部隊迅速登陸;海軍中將近藤信竹率領的登陸編隊負責入侵中途島;山本五十六親率主隊在距離南雲部隊其後的600海裏負責跟進;同時,用一部分兵力進攻阿留申群島以便鉗製美軍。各部隊分別於5月25日到28日由本土向戰區進行航渡。這時候,美國破譯了日本的密電,於是,太平洋戰區司令尼米茲迅速調集了3艘航空母艦參與到中途島戰役中,他指揮海軍戰場向東北推進200海裏,使軍隊躲到一個相對隱蔽的地方,對日軍進行伏擊,同時還加強了中途島的防禦。
1942年4月18日,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總司令尼米茲要對日本進行一次本土作戰,在4月2號,尼米茲就已經將航空母艦企業號和大黃蜂號調到了太平洋,並到達日本的警戒區,後被日本人偽裝的漁船所堪破,不等日本做出反應,尼米茲就命令轟炸機對日本進行了一次轟炸。4月18日,杜利特中校率領的16架B~25轟炸機快速低空飛行600多海裏,進入東京、名古屋、神戶和橫須賀軍港上空投炸彈進行轟炸。隨後又在向東飛行後繞道到中國南昌機場和麗水機場著陸,以便防止日軍戰鬥機追蹤發生空戰。這次空襲震動了日本朝野,從平民到天皇每個人都感到驚恐不已。為此,山本五十六特意向天皇三次請罪並下決心一定要將美國航空母艦徹底消滅,以絕後患。於是,中途島海戰計劃就這樣誕生了。
但是,中途島海戰最終以美國的勝利而告終。日本在這次海戰中傷亡慘重,一共損失航母4艘,重巡洋艦1艘,飛機400多架以及兵員3500人。美軍則損失了航母1艘,巡洋艦1艘,飛機147架以及兵員307人。這次海戰日本失敗的主要原因,一是美軍成功破譯了日軍的情報,充分地掌握了日軍的作戰計劃,而日軍則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最終導致計謀落空;二是日軍潛艇偵察、巡邏活動沒能按照計劃完成任務,貽誤軍機。根據日本方麵分析來看,日本當時的雷達係統比較落後,都是在敵機到了領空後才能勘測到,但已經來不及了;另外,尼米茲作戰經驗豐富,十分擅長指揮。中途島海戰是美日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自此,海戰的優勢、主動權已經開始向美方傾斜。
分贓二戰——雅爾塔體係
1943年11月22日到12月1日,英、美、蘇三國首腦在伊朗的德黑蘭舉行了會議,三國在這個會議中就開辟西歐第二戰場,東、西方配合對德作戰以及戰爭結束後德國和波蘭怎樣處理以及建立世界組織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另外,也涉及到了對波蘭邊界和對日作戰問題。
1945年2月4日到11日,三國首腦又在雅爾塔召開了會議,討論的關鍵問題依舊是德黑蘭會議的議題,不同的是雅爾塔會議的主題是為戰後設計世界秩序的藍圖。最終,三國首腦在這次會議上,經過激烈的角逐,在一些重大的問題達成了協議。
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在德國的波茨坦召開會議,這次會議是對雅爾塔會議進行的補充。其主要內容包括:一是解除德國的全部武裝,懲治戰犯,拆除其一切軍事設施,建立民主政治;在經濟上滅掉德國作戰的潛力,命德國賠償盟國200億美元的損失;對德國實行分區占領,成立對德國管製委員會,對柏林實行共管。二是恢複波蘭獨立主權並建立波蘭政府,確定波蘭東部以寇鬆線為準,西部以奧德尼斯河為界限,東普魯士的部分領土和但澤自由市歸波蘭所屬。三是英、美同意前蘇聯提出的對日作戰條件,也就是收回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維持外蒙現狀,中國大連港國際化,恢複前蘇聯租用旅順港,中東和南滿鐵路設立蘇中合辦公司,中國對滿洲擁有主權,但務必保證其在該地的優越權益。四是成立聯合國組織,蘇、美、英、中、法5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