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現當代世界格局
新生——伊拉克誕生
1958年7月14日,革命的呼聲宣告著伊拉克共和國的誕生,隨後,以卡塞姆為總理的共和國政府成立了。這也標誌著伊拉克的帝王製已經徹底煙消雲散。
卡塞姆政府沒收一切皇室財產,也沒收了王室成員的所有土地。1958年7月27日,政府頒布臨時憲法,並組成土地改革委員會。按照1958年10月1日頒布的30號法令,土改委員會把土地分給沒有土地或是缺少土地的農民,規定了私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製的基礎。分到土地的農民就這樣擺脫了封建剝削,由此勞動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伊拉克的農業整體獲得了空前的發展。
利用各種發表演說的機會和場合,伊拉克共和國政府反對任何帝國主義計劃與帝國主義同盟。1958年7月15日,也就是共和國誕生的第2天,伊拉克軍隊就退出了伊約聯邦;1959年3月24日,伊拉克正式退出巴格達條約,根本上動搖了總部設在巴格達的該條約組織,這也使得帝國主義國家在企圖包圍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上掉了鏈子。
1959年5月15日,伊拉克宣布廢除同美國在1954年所簽訂的3個有關軍事協定的協議;並與英國進行長期談判,希望英國撤出在伊拉克的軍事基地。自此,伊拉克擺脫了帝國主義的奴役和壓迫,獲得了真正的獨立和主權,這表明帝國主義在阿拉伯國家及整個中東的勢力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1959年6月22日,伊拉克不再采用英鎊作為本國的貨幣,這也是伊拉克在經濟上和財政上獲得獨立的一個表現。1960年8月,伊拉克與英國石油公司進行談判,要求同英國分享在伊拉克境內的石油利益;1961年,伊拉克政府發布80號法令,目的是收回租讓給外國石油公司土地的99·5%;1962年,伊拉克建立了國家石油公司與國家生產、出口石油組織,從而結束了外國壟斷石油公司掌握伊拉克經濟命脈的曆史。共和國對內減少稅收鼓勵本國工商業發展,從而是伊拉克拜托對外國經濟上的依賴。
對於國際關係方麵,伊拉克始終堅持保持中立,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在萬隆會上,伊拉克遵守10項原則同很多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革命的勝利使伊拉克脫離了反動營壘,步入爭取和平進步的革命洪流。
1958年,由革命所建立的政權基本上實現了革命前自由軍官組織委員會所指定的目標和原則。隻是革命指導委員會尚未建立起來。卡塞姆實行少數人專權,沒能像革命前與革命中那樣繼續依靠人民群眾和愛國黨派的力量。再加上領導人總是互相猜忌和暗算,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革命的進一步發展。1958年9月底,卡塞姆罷免了阿裏夫武裝部隊副總司令的副總理兼內政部長職務,委任西德大使。然後又粉碎了阿裏夫的一個團發動的叛變,將阿裏夫和他的部下逮捕,以企圖謀殺政府總理的罪名審訊、定罪。1959年2月,內閣的6位部長辭職,包括獨立黨總書記與複興黨在內閣的唯一代表。由於他們不讚同卡塞姆的政策或是對這個政策模棱兩可,於是卡塞姆內閣進行了改組。這些問題充分說明了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不徹底性。然而,伊拉克1958年革命的功績是屬於全體人民的。同時這也是伊拉克人名長期反封建鬥爭的結果。
伊拉克自由軍官發動了1958年革命,引來很多革命人士參加,這次革命宣告伊拉克封建製度的消亡,並將深受封建壓迫的人們解救出來,結束了數世紀的封建統治,建立起一個民主的獨立國家。它使帝國主義在中東的政治、經濟、戰略利益受到了重大的損失,摧毀了帝國主義反動派在中東的堡壘,使得中東人民增強了掙脫帝國主義枷鎖的信心和勇氣。
美蘇爭霸——古巴導彈危機
在四國首腦會議之後,古巴導彈危機成為美蘇之間的矛盾的重大陰影。
古巴在經曆豬灣事件後遭到了美國的全麵禁嚴。卡斯特羅對自己的實力心知肚明,他知道美國的強大,於是就派親弟弟勞爾·卡斯特羅率領代表團到蘇聯進行訪問,請求蘇聯幫助。而在這個時候,蘇聯也正在考慮古巴的問題,赫魯曉夫認為美國是容不下卡斯特羅政權存在的。要是蘇聯不援助古巴,那麼一定會導致其他拉美國家對蘇聯失去信任的後果出現,蘇聯等來的就是被大家放棄,由此,蘇聯在全世界的地位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於是,蘇聯決定將古巴作為伸向西方深處的橋頭堡。赫魯曉夫給出的策略是秘密在古巴布置核導彈,且要嚴格保守這個秘密,不然一旦美國知道了,整個計劃就會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