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現代史與當代格局(5)(3 / 3)

兩伊戰爭

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的焦點是中東地區,因為這裏爆發了一場舉世矚目的戰爭,那就是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戰爭。從1980年9月爆發到1988年9月戰爭雙方握手言和,這次戰爭整整持續了8年之久。戰火不斷燃燒,兩伊都受到了重大的損失。這次戰爭是二戰以來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戰爭,甚至還殃及到地中海一些國家的經濟利益,尤其對美國和蘇聯的影響較大,令他們在地中海勢均力敵,地中海的局勢一度緊張,這一地區的戰火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所以,兩伊戰爭也給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戰爭提供了最寶貴的參考,是20世紀戰爭所具有的特點。這場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爭奪領土,其中包括兩個方麵,一是關於阿拉伯河的邊界劃分;二是波斯灣入口處3個小島的主權歸屬。

1980年9月23日,伊朗軍隊在德黑蘭遊行並將軍隊開赴兩伊戰場。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亞洲的阿拉伯世界的兩個國家,彼此相鄰,邊界長達1200公裏,長達100公裏的阿拉伯河是兩國之間的天然界限,但兩國在邊界問題上經常出現爭端,並一度發生戰爭。另外,宗教問題也是兩國爆發武裝衝突的一個原因,兩國都信奉伊斯蘭教,但是伊朗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信仰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則有百分之六十的人也信仰同一派。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所有伊斯蘭國度都要輸出原教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向百分之六十的伊拉克什葉派信仰者號召伊斯蘭革命,以便推翻伊拉克現在正掌握著政權的伊拉克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比如庫爾德族實行民族自治。隨著政治、邊界以及宗教問題的激化,最終導致兩國間的矛盾一再升級,終於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全麵爆發。戰爭爆發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關注,尤其是阿拉伯世界人民的關注。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通過安理會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止戰爭,聯合國的這次行動同樣震驚了世界人民,同年7月,伊朗正式接受這一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和她的助手的多次奔走下,兩國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麵停戰。標誌著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

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令雙方都耗費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戰爭範圍甚至給世界上其他的國家造成重大影響。伊朗死傷人數多達60萬,四處流浪的人數達300萬,伊拉克死傷則達40多萬。兩國的石油生產也因此受到巨大影響,損失金額高達5400多億美元,這場戰爭大概耗費了財力達9000億美元,將兩國的發展倒退了20到30年。

1988年9月20日,兩伊戰爭走向末尾,8年的戰爭使得兩國不再具備戰前時的那股鬥氣。雙方在國際社會的影響下做出了政治談判,徹底為這場戰爭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以色列在很久之前就預謀想要入侵黎巴嫩。在第四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就在著手考慮關於黎巴嫩敘利亞與巴勒斯坦的問題。1981年4月到7月,在敘利亞與以色列發生導彈危機後,以色列就開始圖謀對黎巴嫩發動戰爭,並且製定了總體作戰計劃,企圖殲滅在黎的武裝主力和總部,削弱駐黎敘軍,扶植親以政權。1982年6月,以色列以英國大使被刺為借口而向黎巴嫩發動了閃電襲擊。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動大量坦克機械化部隊,在海軍和空軍的配合下,集中主力軍進攻黎巴嫩,同時對黎巴嫩附近的巴勒斯坦基地進行猛烈地軍事攻擊,這就是著名的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這次戰爭是自1973年“十月戰爭”以來以、阿拉伯國家與巴解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同時也是以色列對黎巴嫩進行的規模最大的攻擊。

1982年,真主黨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間成立,屬於穆斯林什葉派政黨,因此帶有濃厚的原教旨主義色彩。該黨擁有民兵約5000人,主要集中在黎南部地區,常常與以色列發生摩擦。真主黨這次突襲以色列完全是早有預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