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現代史與當代格局(6)(1 / 3)

以色列進攻黎巴嫩,目的是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並驅逐敘利亞在以色列的武裝,妄圖建立一個親近以色列的政府,這個政策早已蓄謀已久。至於何時動手則要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尤其要看中東地區的形勢是否對它有利。以色列發動這次戰爭選擇的時機是:英阿馬島戰爭的爆發使得這裏成為國際關係的中心與國際上關注的中心,吸引了超級大國和一些世界大國;“兩伊”戰爭還在繼續,當事國沒有時間顧及其他,支持伊朗的敘利亞等阿拉伯強硬派同支持伊拉克的沙特、約旦等阿拉伯溫和派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阿拉伯世界四分五裂;在戰爭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遊擊隊作戰的敘利亞,國內形勢極其不穩,敘、巴之間也有矛盾,有隙可乘;黎巴嫩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三種勢力各占一方,這種為組政府狀態的局麵,可以加以利用;西奈半島歸還後,與埃及和解,將主力轉入北非,已經沒有後顧之憂。

1982年6月4日,也就是以色列軍隊大規模入侵黎巴嫩的前兩天,以色列以駐英大使遇刺為借口,悍然出動大批F15戰鬥機對哈斯巴亞和納巴提亞地區、貝魯特以及從蘇爾到貝魯特以南的納邁赫的40公裏走廊內大片區域進行了48次襲擊,同時還空襲了中部舒夫山區的陣地,並使用武裝直升機襲擊了達穆爾市。巴解遊擊隊也炮轟了以色列北部地區。

根據達成的協議,8月21日~9月1日,巴解總部和遊擊隊員1·2萬餘人,將不對由貝魯特地區撤離到中東的8個阿拉伯國家,包括約旦、伊拉克、突尼斯、蘇丹、敘利亞、阿爾及利亞、南也門以及北也門。在貝魯特駐紮的2000名敘利亞軍隊撤往貝卡穀地。由美、意、法3國組成的駐貝魯特多國部隊先後於9月10、11和13日全部撤出黎巴嫩。9月14日,黎巴嫩當選總統貝希爾·傑馬耶勒遭遇暗殺,以色列以此為借口,在9月15日率軍進攻並迅速占領了貝魯特西區。9月18日,2000名貝魯特西區的難民慘遭迫害,這就是以色列貝京集團在黎巴嫩右翼勢力的配合下製造出的貝魯特慘案。9月20日,黎巴嫩總統薩爾斯基召開內閣會議,要求各國勢力重新返回貝魯特,到9月30日,英法美各國共計7000名士兵重新返回貝魯特。

這次戰爭,巴解組織傷亡3000餘人,被擊毀坦克100餘輛,火炮500門,另外還有400多座秘密倉庫被占領。敘利亞軍隊傷亡共計1000餘人,損失坦克400餘輛,飛機58架。以色列軍隊傷亡2000餘人,損失坦克140台,武裝車輛135輛,飛機10餘架。在黎境內的防空導彈基地被摧毀,撤出貝魯特駐軍。

震驚曆史的9·11事件

美國東部時間2001年9月11日早晨8:40,四架美國國內民航航班幾乎在同一時間被劫持,其中兩架直接撞到了紐約曼哈頓的世界貿易中心,一架襲擊了首都華盛頓美國國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樓。最終,這四架飛機在賓西法尼亞州墜毀,經過事後調查,失事前機上乘客試圖從劫機者手中重奪飛機控製權。這架被劫持的飛機目標不明,但相信劫機者撞擊目標是美國國會或白宮。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兩幢110層摩天大樓在遭到攻擊後相繼倒塌,另外,世貿中心附近5幢建築物也相繼坍塌損毀;而五角大樓遭到局部破壞,部分結構坍塌;襲擊事件令曼哈頓島上空布滿塵煙。

這次事件導致2998人遇難,其中有2974人被官方證實死亡,另外的24人則下落不明。遇難人員名單包括:四架飛機上的全部乘客共計246人,世貿中心2603人,五角大樓125人。剩下的便是411名殉職的救援人員。

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給美國以及全球帶來了重大的影響。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珍珠港事件後,這是曆史上第二次對美國造成重大傷亡的襲擊事件。同時也是人類曆史上迄今為止最嚴重的恐怖襲擊事件。因此,美國政府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同情與支持;全世界各地也在事件後都在進行各種悼念活動,事發現場的清理工作持續到次年年中。9·11事件讓美國甚至全世界的人都深深地陷在恐懼中,政府和人民一致反對類似“9·11“事件的再次發生。由此也引起了多起國際範圍內的多國合作進行的反恐怖行動。

9·11事件發生後,所有英國軍事基地提高警戒狀態。所有途經倫敦市區的航班改為繞過市區飛行。而前往美國和加拿大的航班全部停飛。

歐洲議會與北約總部進行緊急疏散。北約宣布啟動1949年北約中的第五款,宣布如果恐怖襲擊事件受到任何國家的指示,將被當作是對美國的軍事襲擊,同時被認為是對所有北約成員國的軍事襲擊。這是北約曆史上首次啟動共同防衛機製。為了在國際上贏得世界各國的支持與同情,形成國際反恐聯盟,徹底摧毀“基地組織”,小布什分別同俄國總統普京、法國總統希拉克、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德國與加拿大的領導人進行樂對話,並一致獲得了這些國家的支持和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