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民對美國人民在9·11事件中所遭遇到的巨大犧牲與損失表現出了極大的同情,法國左翼報紙《世界報》宣稱:“我們都是美國人。”德國總理施羅德表示願意向美國提供一切支持。韓國小學生在首爾美國大使館外集體進行祈禱。千萬個伊朗民眾手持蠟燭為在“9·11事件”中遇難的美國人守夜。9月12日,聯合國通過了一項決議譴責“那些為這些恐怖行為的罪犯、組織者與支持者提供保護、支持與包庇的人”,授權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對恐怖行為作出反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曆史上第一次動用了其章程的第五條款,決定行使保衛一個受攻擊的成員國的莊嚴職責。小布什政府以往推行單邊政策帶來的不利影響已經完全消失,美國對恐怖主義的打擊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支持與同情。這就說明恐怖主義是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之一。
事件發生後,西方各國政府在民間獲得了極大的支持度。世界各個地方的很多媒體都刊登了評論文章,認為事件是由以色列人、猶太人以及猶太複國主義者甚至美國人自己發動的,其目的在於挑起全球仇視阿拉伯的情緒。還有一些阿拉伯穆斯林則認為事件是由基地組織發起的,目的是為了報複美國的中東政策。
事件遭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一些傳統上與美國不友好的國家領導人,比如利比亞領袖卡紮菲、巴勒斯坦法塔赫領導人阿拉法特、伊朗總統哈塔米以及古巴人民黨時任主席菲德爾。卡斯特羅以及阿富汗塔利班政權都公開譴責事件並對美國人民表示深切地同情。但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侯賽因則是個例外,他認為事件是美國霸權主義的後果。
9·11事件給美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很多設在世界貿易中心的大型投資公司在這次事件中喪失了財產、員工和數據。全球也有很多股票市場受到影響,比如倫敦證券交易所不得不因此進行疏散,而紐約證券交易所在事件發生一周後才得以重新開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開盤第一天就下跌了14·26%。其中,跌幅最嚴重的數旅遊、保險和航空股。此外,美國的汽油價格也大幅度下跌。當時,美國經濟已經放緩,但9·11事件卻致使全球經濟更加蕭條。
在此之後,美國經濟一度處於癱瘓狀態,這給一些產業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損失和影響。世界貿易中心是20世紀70年代初建起來的摩天大樓,造價高達11億美元,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商業力量的集聚地,這裏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企業共計1200多家,平時有5萬人上班,每天來往辦事的業務人員和遊客多達15萬人。然而,兩座摩天大樓一瞬間化為烏有,這其中的經濟、人才損失無法用數字估量。其修複工作至少在幾億美元以上。且交通運輸和旅遊業有所嚴重損失。美國國內航班一天被劫持了四架,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實在是曆史罕見。
無論對美國總統布什,還是對美國民眾或是美國政壇人士來說,9·11事件都是一次曆史性的震撼。甚至連白宮、國防部大樓以及金融財務中心的世界貿易大樓,都成了恐怖分子襲擊的對象。僅僅在兩小時內,就造成美國本土重大的經濟、人力損失。
美國總統布什在事件發生後,立即采取一係列行動,恢複政府和社會的正常活動。他自己也做出了相應的行動,來表示自己的立場。9月11日晚上,就在白宮仍然遭遇攻擊的威脅下,布什仍然堅持返回白宮,並在白宮向全國民眾發表談話,借此表示:恐怖分子並不能阻斷美國行政中心的正常運作。
“美國911事件”的經濟影響除了對事件本身造成的直接損失以外,也影響了人們進行投資與消費的信心,直接導致美元貶值、股市下跌、石油等戰略物資價格一度上漲,並從地域上波及到歐洲、亞洲等主流金融市場,導致市場產生一係列的過激反應,從而造成美國和世界其它國家的經濟增長減慢。
對於全世界的人民來說,反恐怖活動注定是人類社會一項長期、艱苦和複雜的鬥爭。通過這次事件我們知道,在當今世界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由霸權主義衍生出的“恐怖主義”。恐怖分子可能隨時隨地用各種辦法製造事端,借此打擊世界金融和商品市場,瓦解人們對市場的信心。此外,國際投機基金也會趁勢興風作浪,利用恐怖活動提供的機會進行投機活動,靠製造恐怖事件來牟取暴利,增加金融風險。
所以,麵對這樣的世界環境,中國一方麵要加強同國際社會的合作,積極打擊恐怖活動;另一方麵應當研究增加對國際戰略商品的儲備尤其是石油儲備的問題,盡量避免恐怖活動帶來的金融動蕩對我國經濟產生不良的影響。
石油大國的淪陷
2003年3月20日,以美國和英國為主的聯合部隊正式宣布對伊拉克開戰。澳大利亞和波蘭的軍隊也在其內。這次軍事行動是從美國總統布什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所發出的要求其父子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的最後通牒到期後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