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現代史與當代格局(6)(3 / 3)

聯合部隊的成員大部分是美軍部隊,此外還有英軍部隊、澳大利亞軍隊以及波蘭軍隊所組成,另外還有一些庫爾德武裝力量。他們通過駐紮在科威特的美軍基地正式對伊發動軍事打擊,並且動用了美國在海灣地區駐紮的大量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支援。

美國第三步兵師由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達挺進,同時,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和第82空降師的若幹部隊一同並肩作戰。在伊拉克的東南部方向,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征部隊和英國遠征軍則發動了鉗形攻勢想要打開伊拉克的海運通道。在戰爭進行了兩周後,美軍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區投入了173空降旅和特種部隊,並同當地的庫爾德武裝力量結成同盟,美國計劃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師則因為土耳其議會的反對而未能參加戰鬥。經過兩周的激戰,英軍首先控製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鎮以及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由此,伊拉克全境都出現了斷水和停電的危機。國際多個人道組織向伊拉克運輸救援物資,其中大部分救援物資都是從聯軍所控製的烏姆蓋茨爾港進入伊拉克,少部分則是由科威特進入伊拉克。

大約三周後,美軍順利進入巴格達市區,途中並沒有遭遇任何頑強抵抗。伊拉克官員則突然消失,不明去向,隨之大部分的伊拉克軍隊向美軍投降。巴格達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紛紛陷入無政府狀態,巴格達市內爆發了頻繁的搶掠事件,城市秩序陷入一片混亂,博物館遭到洗劫,上萬件珍貴文物失蹤,各地的大量古遺跡在戰爭中遭到破壞,因此,伊拉克民眾批評美軍並沒有真正維持巴格達的市內安全。

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總統布什正式向恐怖主義宣戰,並將伊拉克等多個國家列入“邪惡軸心國”。2002年,伊拉克戰爭危機爆發,聯合國通過144號決議,聯合國武器檢查團重返伊拉克檢查伊拉克擁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同年3月18日,美國總統布什發表電視講話,要求並沒有在伊拉克境內發現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武檢團立即撤離伊拉克。

美國等國家對伊拉克開戰的主要原因是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對伊拉克政府踐踏人權的行徑極度不滿。根據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說法,美國想要通過這場戰爭贏得的目的是:

徹底消滅薩達姆政權,幫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個自治的政府;

發現並銷毀藏匿在伊拉克境內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恐怖分子;

結束製裁並且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保護伊拉克的石油以及其他天然資源。

但伊斯蘭國家比如伊朗等則認為美國的動機並不單純。根據伊斯蘭共和報等媒體的看法,美國已成為猶太集團的控製者,而攻占伊拉克隻是猶太集團龐大侵略計劃的開端。美軍攻下伊拉克後,將以伊朗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對伊朗進行戰爭侵略,直到敘利亞。它最終目的是通過控製伊拉克、伊朗,控製伊斯蘭民族的經濟命脈也就是石油,從而瓦解巴勒斯坦的抵抗,控製整個中東地區。

伊拉克戰爭的硝煙慢慢散去,“倒薩控伊”的目標似乎已經實現,但美國政府很快發現自己很可能已經被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遊擊戰中。從布什總統宣布在伊拉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結束到現在,伊拉克的局勢並沒能很快就走向穩定,而是越發地混亂起來。越加複雜的戰爭形勢與巨額的軍費開支,使得美國政府漸漸感到力不從心,也給全球經濟蒙上了一層無法確定的陰影。

目前,伊拉克局勢動蕩不安,戰爭對該地區及世界經濟的打擊日益顯現出來。由於經濟全球化的紐帶使得世界經濟日益相互依賴,這次的伊拉克戰爭同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比起來,必將給正從低穀中艱難走出的世界經濟形勢帶來消極的影響。雖然,專家在評估戰爭對經濟的短期與長期影響時,有著不同的說法,但擔心和憂慮卻是共同存在的。國際石油價格居高不下是這次戰爭在經濟方麵造成的主要影響,此外,旅遊業和航空業也同樣遭遇重創,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倍受打擊等一係列方麵。

對於伊拉克戰爭,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說美國是最大的獲利者,也有人說美國其實失敗了。那些說美國勝利的人,是站在軍事的角度看問題,覺得美國打敗了薩達姆,因此,美國勝利了。而那些說美國失敗的人,是從戰略全局的角度出發,從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各個角度看問題,因此說美國失敗了。

其實,探討美國勝利與否並不是當前最值得我們關係的,反而思考拉克戰爭對世界格局的深遠影響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