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量天測地的科學家——國內外著名天文學者(2)(3 / 3)

沈括的科學成就表現在多方麵。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曆法與今天的陽曆相似。在物理學方麵,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400多年。他曾闡述凹麵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麵,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麵,他對衝積平原的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麵,對於有效的藥方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活字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都有詳細的記錄。

沈括自幼對天文、地理等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少年時代,他隨在泉州做官的父親在福建泉州居住多年,將當時的一些見聞,均收入《夢溪筆談》。在天文學方麵,沈括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曾經製造過我國古代觀測天文的主要儀器—渾天儀,表示太陽影子的景表等。為了測得北極星準確位置,他連續三個月每天用渾天儀觀測北極星位置,把初夜、中夜、後夜所見到的北極星方位分別畫於圖上,經過精心研究,最後得出北極星與北極距三度。這一科學根據,在《夢溪筆談》中有詳細的記載。

10.徐光啟

徐光啟(1562~1633年),字子先,號玄扈,諡文定。明鬆江人,漢族。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中進士。他通曉天文、曆算。1604年入天主教,經常與意大利人利瑪竇研討學問。萬曆1613年,擔任曆書纂修官,與傳教士熊三拔共同研製天、地盤等觀象儀。萬曆1614年,他遭到一些朝臣的訐難,於是稱病離職,在天津進行農業耕作。萬曆1620年,他得知明軍在薩爾滸戰役中敗給後金的消息,上疏請求練兵,後來擢升為河南道禦史,在通州督練新軍。但由於軍餉、器械供應困難,練兵計劃並不順利。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由於難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徐光啟上疏回天津養病。同年六月,遼陽失陷,他又奉召返京,力請使用紅夷大炮幫助守城,但因與兵部尚書意見不合,十二月再次辭歸。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徐光啟奉召回京,官複原職。崇禎三年起,疏陳墾田、水利、救荒、鹽法等拯時急務,被擢升為禮部尚書,奉旨與傳教士龍華民、鄧玉函、羅雅各等修正曆法。

他一生著作豐富,著作《徐氏庖言》、《詩經六帖》,編著《農政全書》、《崇禎曆書》,譯著《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徐光啟在天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主持曆法的修訂和《崇禎曆書》的編譯。在曆書中,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紹了地球經度和緯度的概念。他為中國天文界引進了星等的概念,根據第穀星表和中國傳統星表,提供了第一個全天性星圖,成為清代星表的基礎。在計算方法上,徐光啟引進了球麵和平麵三角學的準確公式,並首先作了視差、蒙氣差和時差的訂正。

徐光啟在數學方麵的最大貢獻,當推《幾何原本》的翻譯。《幾何原本》由公理、公設出發,給出一整套定理體係的敘述方法,這和中國古代數學著作的敘述方法相去甚遠。徐光啟作為首先接觸到這一嚴密邏輯體係的人,卻能對此提出較明確的認識。徐光啟也是把“幾何”一詞作為數學的專業名詞來使用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