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中國著名文學家、曆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麵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張衡的另一個有傑出貢獻的科學領域,是地震學。他的代表作,就是震爍古今的候風地動儀的發明。
張衡,是一位具有多方麵才能的科學家。他的成就涉及天文學、地震學、機械技術、數學乃至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1977年,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係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人們還將月球背麵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另外還有一顆為紀念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家張衡及其誕生地河南南陽的“南陽星”。國際小行星中心曾將我國天文學家於1965年12月20日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河南星”。
8.祖衝之
祖衝之(429~500年),我國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字文遠。生於宋文帝公元429年,卒於齊昏侯永元500年。祖籍範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先世遷入江南,祖父掌管土木建築,父親學識淵博。祖衝之從小接受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一生先後擔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昆山縣東北)令、謁者仆射、長水校尉等官職。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三方麵。
在數學方麵,祖衝之寫了《綴術》一書,被收入著名的《算經十書》中,作為唐代國子監算學課本,可惜後來失傳了。祖衝之還和兒子祖暅一起,圓滿地利用“牟合方蓋”解決了球體積的計算問題,得到正確的球體積公式。
《隋書·律曆誌》留下一小段關於圓周率(π)的記載。祖衝之計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朒數)和3.1415927(盈數)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這一紀錄直到15世紀,才由阿拉伯數學家卡西打破。
祖衝之還給出π的兩個分數形式:22/7(約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確到小數第7位,在西方直到16世紀,才由荷蘭數學家奧托重新發現。
在天文曆法方麵,祖衝之創製了《大明曆》。最早將歲差引進曆法;采用了391年加144個閏月的新閏周;首次精密測出,交點月日數(27.21223),回歸年日數(365.2428)等數據,還發明了用圭表測量冬至前後若幹天的正午太陽影長,以定冬至時刻的方法。
在機械學方麵,祖衝之設計製造過水碓磨、銅製機件傳動的指南車、千裏船、定時器,等等。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機械專家。
此外,他在音律、文學、考據方麵也有造詣。他精通音律,擅長下棋,著作有《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莊子義》及小說《述異記》等,可惜這些作品早已遺失。祖衝之是曆史上少有的博學多才的人物。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古代科學家,人們將月球背麵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衝之環形山”,將小行星1888命名為“祖衝之小行星”。
9.沈括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一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代,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考取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擔任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任延州(今陝西延安)知州,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力度。元豐五年(1082年)因為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