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榴彈是隨著火藥的發明與使用而發展起來的。早在11世紀北宋年間,中國就發明了最早的用於防守城池的手投兵器——火毽。15世紀,歐洲又出現了裝有黑色火藥的手榴彈。17世紀,“榴彈兵”部隊曾在歐洲風行一時。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日俄雙方都使用了大量的手榴彈。兩次世界大戰及其後的曆次局部戰爭與武裝衝突中,手榴彈都發揮了其重要的作用。
槍榴彈
用步槍發射的炮彈,叫槍榴彈。有一種專門用來穿透坦克的反坦克槍榴彈;還有專門用來殺傷敵人、破壞工事的殺傷槍榴彈;也有用於照明、發煙等特殊任務的特種槍榴彈。
步槍能把一發比自身口徑大得多的炮彈發射出去,其功能全在於步槍上有一個特殊裝置。通常,步槍口上配裝有一個發射具,將槍榴彈的尾管插入發射具內,再將一種特殊的空包彈(類似一種沒有子彈頭的槍彈)壓入槍膛,擊發後,空包彈產生的火藥氣體便將彈丸拋射出去了。
槍榴彈的質量一般為0.7公斤左右,體積大小與一般手榴彈差不多,但威力卻比手榴彈大得多。一枚500克重的手榴彈,靠人力一般隻能投40-50米遠,而一發重500克的反坦克槍榴彈,有效射程卻可達75-100米,並能垂直擊穿30毫米厚的裝甲。在50米內射擊,槍榴彈的命中精度也比手榴彈的命中精度高得多。還有一些槍榴彈,既可以用步槍發射,也可以用手投擲,兼有槍榴彈和手榴彈的特點。
雷
水雷
水雷是海軍的古老兵器,也是現代的常規武器。它誕生在中國。早在明代嘉靖年間,我國就用“水底雷”炸毀倭寇的艦船,給倭寇以沉重的打擊。
水雷的最大特點是長期隱蔽於水中。布置在自己的海域,可以構成防禦水雷障礙,封鎖海峽、水道,加強抗登陸防禦。布設在敵人的海域,可以構成攻勢水雷障礙,封鎖敵方基地、港口和水道,打擊和限製敵艦船活動。
水雷構造簡單,使用方便,適合於艦船、飛機大量地布設。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其他兵器、兵力配合使用,協同作戰,是海上攻防戰鬥中的有效武器。
世界上的水雷種類繁多,但按爆炸原理來說,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觸發水雷,當艦船觸碰時引起爆炸:另一類是非觸發水雷,它是利用艦船航行時所產生的磁場、聲場、水壓場等,在一定距離上就能引起爆炸。
魚雷
魚雷是一種能在水下自動推進、自動控製深度和自動控製方向的水中兵器。由於它的形狀像魚,又能像魚那樣前進,所以得名。
魚雷一般由雷頭、雷身和雷尾三大部分組成。雷頭內裝滿炸藥;雷身裝有壓縮空氣、淡水、燃料或電池,還裝有發動機;雷尾裝有橫舵、直舵、螺旋槳和雷鰭。根據魚雷內部各機件的功用,可分為動力、深度、方向、爆炸係統,以及自動搜索、跟蹤敵艦的自導係統。
魚雷和船一樣,也是依靠機器推進的,內裝有燃料和一部主機,後邊安著螺旋槳。魚雷入水後,主機發動,帶動螺旋槳旋轉,便可推動它在水下按一定速度航行。
發射魚雷的裝置叫做魚雷發射器。發射動力有兩種:一種是壓縮空氣,另一種是火藥。為了保證魚雷迅速、準確地發射出去,除發射器外,艦艇上還裝有魚雷射擊指揮儀或魚雷瞄準器,在現代艦艇上還裝有電子計算機,用這些儀器實施魚雷射擊的指揮、計算、瞄準和發射。
世界上第一枚魚雷,是1868年由英國人羅伯特·懷特海德製成的用壓縮空氣做動力的魚雷。現在世界各國正在使用的魚雷,主要有:自控魚雷,這種魚雷的航速為45節(1節=1海裏/小時),航程1.8萬米,航深14米,裝藥量510公斤,隻能射擊水麵艦艇。自導魚雷,裝有自導裝置,好像人的耳朵,魚雷在水中一麵前進,一麵進行“探聽”,能在幾百米到上千米的距離上搜索到敵艦,並操縱魚雷自動導向敵艦。
還有一種航空魚雷。利用噴氣發動機噴出的氣體所產生的反作用力,直接推動魚雷前進。攜帶噴氣魚雷的飛機對敵攻擊時,飛機到達投射點,通過一係列的自動操作,找到敵艦時便爆炸,精確度很高,威力很大。
也有火箭助飛魚雷。由魚雷和火箭助推器兩大部分結合而成。主要裝備在驅逐艦、護衛艦上,用來消滅敵潛艇;也可裝備在潛艇上攻擊敵潛艇。在自控魚雷後邊拖一根導線,並和發射艦艇相聯,在艦艇上遙控指揮魚雷,可以準確射中目標,這叫線導魚雷。
錨雷
錨雷由雷體和雷錨兩部分組成。雷體通常呈球形,塗有黑漆,不易發現。雷體下部是炸藥室,裝有100-300公斤梯恩梯炸藥和電雷管。上部是空的,使雷體具有一定的浮力。雷體上有五個觸角。錨雷裝有自動定深機件,控製水雷布設深度。
雷體上的五個觸角,是引起水雷爆炸的關鍵。每個觸角由鋅杯、碳棒和裝有電解液的玻璃管組成。觸角是按電池原理製作的,每一個觸角就像一節幹電池,鋅杯等於是電池外層的鋅皮;碳棒類似電池頂部帶銅頭的碳芯:玻璃管中的電解液就是電池中的粘稠液體。當艦船把觸角碰彎時,玻璃管破碎,電解液流到鋅杯和碳棒之間,發生化學變化,就形成了電流。觸角產生的電流通到電雷管,電雷管起爆,引起水雷爆炸。這就是錨雷一觸即發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