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艦是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大型軍艦,裝有多門大、中口徑的火炮,以及反潛武器等,具有火力強、續航力大、適航性和操作性好等特點。
英國是建造巡洋艦最早的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巡洋艦已成為各海軍強國的主要海上打擊力量之一。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又起了重要的作用。1955年,美國把波士頓號重巡洋艦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導彈巡洋艦。1957年,美國開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從此,以導彈為主要武器的導彈巡洋艦,裝備有艦對空、艦對艦、艦對潛導彈和反潛直升機等,並配備有完善的電子設備,它逐漸代替了以大炮為主要武器的巡洋艦。
導彈巡洋艦的主要任務是:作為航空母艦的護衛艦,擔負航空母艦編隊的護衛任務;用遠程艦對艦導彈攻擊敵方的航空母艦編隊和其他大型編隊;兩棲作戰中提供火力支援,擔負作戰編隊的指揮艦。一般的現代化導彈巡洋艦具有較強的對空、對海和反潛作戰能力。一般裝備有數枚導彈,既有中口徑全自動炮,又有低空防禦用的多管小口徑炮,還配備有兩架或兩架以上的多用途直升機以及魚雷等反潛武器,並配備有完善的電子設備,具有編隊作戰能力。
驅逐艦
驅逐艦是一種速度快、裝備強、用途多的中型水麵主戰艦艇,主要用於攻擊敵艦船,炮擊岸上目標,支援兩棲作戰,以及擔負巡邏、警戒、偵察、防空、反潛、海上封鎖和海上救援等多種任務。
傳統的驅逐艦以火炮、魚雷、深水炸彈為主要武器,裝備有多門中口徑以下的火炮以及魚雷和反潛武器等。現代的驅逐艦以導彈為主要武器,導彈驅逐艦裝備有艦對艦、艦對空和艦對潛導彈,有的還配有反潛直升機。
由於現代潛艇對付艦艇的手段越來越高,迫使現代驅逐艦提高性能。7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新的驅逐艦排水量一般都在4000噸以上,有足夠的能力配備導彈、直升機等新武器和電子設備,以及加大續航能力和提高居住性能。
護衛艦
護衛艦原是一種比驅逐艦噸位小、航速低、火力弱的艦艇,主要擔負運輸船隊和兩棲編隊的護衛任務。從60年代起,護衛艦又擔負起兩棲作戰中的火力支援、巡邏警戒和攻擊敵水麵艦艇等任務。
導彈護衛艦裝備有艦對艦、艦對空和艦對潛導彈。有的還配有反潛直升機。主要任務是護航、反潛、巡邏、警戒等。導彈護衛艦排水量1000-4000噸,航速25-35節。
輕型護衛艦,兼具大型導彈艇和護衛艦的特點,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海軍中受到普遍的重視。它以76毫米以下口徑火炮和反潛武器為主要裝備,排水量500-1000噸,航速15-30節。主要任務是在近海作戰,以及進行巡邏、警戒、護航、護漁等。
快艇
快艇是艦艇中的“短跑冠軍”,最大航速可達40-60節,有海上輕騎兵之稱。快艇按裝備的武器分類,有魚雷艇、導彈艇和導彈魚雷艇等。
快艇雖然小,但它的威力不小,作用很大。對於侵入到近海範圍內的大、中型敵艦,魚雷艇和導彈艇可以單獨編隊出擊,也可以與其他水麵艦艇協同出擊,消滅來犯的敵方大、中型艦艇。也可以派快艇去攻打敵方運輸船隊,破壞敵人的海上交通運輸線。快艇的速度快,艇體小,能隱蔽,能有效地突然襲擊敵方的基地、停泊場。在淺水航道、狹窄海區、礁島區等處,可以使用快艇布雷。
快艇中威力最大的要數導彈艇,它繼承了魚雷艇的優點,在海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與大、中型艦艇相比,它的自衛能力較弱,抗風浪性能較差,隻能在近海作戰。
現代快艇廣泛應用導彈武器,先進的小型化電子設備,大功率燃汽輪機和水翼、氣墊技術,正朝著導彈化、大型化、高速化、電子化等方向發展。在未來的海戰中,快艇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潛水艇
潛水艇是水下作戰的艦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初露鋒芒。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潛水艇更顯示出巨大的戰鬥威力,共擊沉300多艘大、中型水麵艦艇,同時,還擊沉運輸船約5000艘,被稱為神出鬼沒的水中蚊龍。
17世紀初,荷蘭物理學家科尼利斯·德雷爾設計了世界上第一艘潛艇。在兩次世界大戰後,潛艇的發展突飛猛進,並把常規動力改為核動力。現在,已有30多個國家擁有潛艇,其中擁有核潛艇的有美、英、法、俄羅斯等國家,共有核動力潛艇200餘艘。潛艇的個子又矮又小,在水中航行,既像一條鯨,又像一條海豚,行動自如。
潛艇艇體有內外兩層殼,外殼又叫固殼,是一個圓柱形的大筒子,在水下主要承受住海水的壓力。內殼裏麵用隔板分開,分成指揮艙、導彈艙、魚雷艙、士兵艙等許多艙室。內殼的兩頭是封閉的,形成了一個密閉的長圓筒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