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方臘起義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麵的,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他自身。
方臘是以摩尼教起家,而在起義時又是借助南方民眾受花石綱迫害的由頭,這二者最後要融合在一起,難免不會造成衝突。
因而,在發展起義軍時,方臘在很大程度上在強迫眾人加入摩尼教。
起義軍無弓箭、盔甲,隻以鬼神那些隱秘難測的事互相煽動,燒房舍、掠金帛子女,誘逼良民加入隊伍。人們安於太平,不識兵革,聽到金鼓聲就束手聽命,不到十就有數萬人參加義軍,
這支義軍中,摩尼教徒成了骨幹力量,其他人不過是在混水摸魚,他們很難形成合力。
再者,方臘對外人信不過,大多情況下在用人唯親。宰相方肥、大將軍方七佛、太子方書、二太子方毫等等,他們都是方家人,也都占據著重要職務,因而對局勢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隻是,他們並不能統攬全局,甚至在管理和組織上缺乏能力,從而造成了起義軍隊伍的忙亂和無序,如此的隊伍若能打好仗還真見了鬼。
還有一點,那就是方臘對局麵過於樂觀,對困難估計不足,甚至在軍事上錯誤地采取了消極固守的對策,沒有利用全國普遍發展起來的大好形勢,采納義軍將領呂將提議的“直據金陵……先立根本,後商議攻取之計”的謀略。所以,當宋軍占據了金陵、鎮江兩地的長江要道後,起義軍便處於了被動地位。這也是農民起義軍的至命弱點,他們隻看到了眼前,卻沒考慮過長遠,是屬於目光短淺的一類。
最關鍵的一點實際上就是方臘起義的時機不對。宋王朝雖然已經腐朽透頂,趙佶也昏庸無能,甚至花石綱還激起了巨大的民憤,但是這對一直比較平和的宋王朝來並不至命。
趙佶昏庸而不殘暴,朝廷腐朽還能正常運轉,就是花石綱也被歸結個朱勔個人身上。所以,當方臘起義發動後,趙佶馬上下達了一份罪己詔,同時撤銷蘇、杭造作局,停運花石綱,罷黜朱勔父子兄弟的官職,這在一定程度上把民心給收了回去。
當然,方臘的這次失敗也與高峰的動作有關,不過,關係並不大。
方臘的整個起義過程實際上與史上相差不多,最大的區別便是吳玠和丁寶的參與進來。
這二人雖然幫助方臘把南方收攏起來了,同時占據了數個州府,但他們隻是為了自己勢力的發展才如此,哪會去管方臘如何?
不過,高峰對方臘還是有另一種感情存在。這是宋王朝最大的一場農民起義,雖然注定要失敗,但其意義重大,特別是北宋王朝的覆滅與它有著極大關係,所以高峰不想在起義過程中參雜太多的自家因素。
他的想法很簡單,既不殺害方家人馬,也不去救助他們,他們最好還是按曆史的軌跡行進,那樣大家都能接受。
實際上,高峰曾在救與不救方臘間徘徊了很久,就算給方臘留下了那張紙條也是認準了方臘不接受才做的,這不過是給丁寶還人情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