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製宜之後,高峰接著又出台了幾項舉措。
第一項舉措便是成立銀行,其職能除了發行貨幣之外與後世的銀行基本一致。
當然了,因為初期成立,其功能不可能一下子完善,但其存取款、信貸、兩路之內的通存通兌還是能夠做到的,至於發行債券,在信用度沒有上去之前,還是不能做的。
其流通的貨幣以銅錢為基本單元,同時還銀元、金元和類似交子的錢鈔。
值得明的是,這裏的銀元、金元和錢鈔不能憑空流向市場,特別是錢鈔,更不能在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它們必須以相應的銅錢為參照進行兌換,也就是,你拿一百貫錢的銅錢來,我就給你出具一個一百貫的錢鈔,拿這個錢鈔走在兩路的任何一家銀行裏都可以兌換出一百貫的銅錢來。
至於銀元和金元雖然可以在市場可以直接流通,但高峰不想憑空增加市場的購買力,這才讓他們也依銅錢為參照的。
這樣做出來的最大好處便是屏弊掉個別官員,特別朝廷,為了謀取私利而胡亂發行錢鈔,從而導致貨幣市場混亂,使得貨幣嚴重貶值的現象發生。
這是有深刻教訓的,“交子”一事就是最大的教訓。
“交子”起源於唐時的飛錢。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行,首先出現在宋初的成都。商人外出行商,要攜帶巨款,十分不方便,於是出現了專為為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後來,成都16家官商聯合用楮樹皮紙印刷憑證,上有圖案、密碼、劃押、圖章等印記,麵額依領用人所交現款臨時填寫,作為支付憑證流通。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人存放現金的數額臨時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卷麵上,再交還存款人,當存款人提取現金時,千文收手續費0文。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又名“楮幣”。這時的“交子”,隻是一種存款和取款憑據,而非貨幣,隻是後來發現發行商拮據或破產而不能兌現被禁止發行。
到宋仁宗聖元年,官府便在成都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製過程。這便是最早由官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也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
“官交子”發行初期,其形製是仿照民間“私交”,麵額依然是臨時填寫,加蓋本州州印,隻是分了一定等級,從1貫到10貫。並規定了流通的範圍,後來又改為五貫和十貫兩種。
到了宋神宗時,又進行了改製,改為了一貫和五百文兩種。發行額也有限製,規定分界發行,每界三年(實足二年),界滿兌換新交子。隻是到了後來,因供應軍需朝廷進行了超額發行,使得交子嚴重貶值。到趙佶上台後便停止了發行,改用“錢引”。
“錢引”是另一種形勢上的交子,是在趙佶大觀元年發行,“錢引”與“交子”的最大區別便是它以“緡”為單位。當然,“錢引”的紙張、印刷、圖畫和印鑒也很精良,但“錢引”不置鈔本,不許兌換,可隨意增發,到了目前,紙券價值已經大跌,一緡連五百文也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