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因地製宜(1 / 2)

京東兩路的發展畢竟太過複雜,要想發展起來,必須因地製宜。

俗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話毫無疑義。京東兩路中部山地突起,其中以泰山山脈、沂蒙山脈為主,四周則低窪平坦,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形大勢。這裏的平原地帶占五成多,山地丘陵占近三成,其餘大都為窪地和湖沼地帶。

兩路之內水係充沛,包括濟、沂、泗、汶、汴、濰等大中型河流就有幾十條,這些河流許多都交彙連通,擁有極好的交通便利條件。

自古齊、魯、宋等諸侯便建國於此,此地又為富庶之地,因而城區、道路的建設極成規模。

這裏的海岸線也很長,臨海的州府有青、維、萊、登、密等數州,海上貿易、造船、漁業等十分發達。

至於兩路豐富的礦產、特產那就更數不勝數,不勝枚舉了。

若能把這些都利用起來,靠山的吃山,靠水的吃水,按各地情況,建立完善的生產、加工、流通、貿易等機製,要經濟搞不上去那就是沒用心了。

各地情況不一樣,發展內容和模式也不一樣,具體如何發展,相關的細節高峰隻能一個個的和大家交流,而在這之外,他還重點從技術和全局的角度作了一些改進,甚至把它們作成了各地的支柱產業。

登州的造船業本就十分發達,與它同等地位的明州造船廠被吳玠洗劫一空後,其地位更加重要,既然如此,高峰就準備把這裏發展成大宋最大的造船廠,其不光為官用,也為民用,如此便可既興漁業,又興海上貿易。

青州的廣陵鹽務、萊州的嶗山煮鹽場等都是大宋海鹽生產的重要基地。

隻是,此時海鹽的製造大都出於煎煉,其法為“刮土淋鹵,取鹵燃薪熬鹽”,煎鹽時的場景十分壯觀,沿海岸線架設數以千計的燒鍋煎鹽設備,燃起熊熊大火,把水份蒸去,這才出來結晶的海鹽。由此可見,這種方法耗費大量柴草,又費工費力,所以不但浪費,而且成本很高。

事實上,此時已經出現了曬鹽法,但由於技術原因,效果並不好,所以煎鹽仍是主流。

真正的曬鹽技術是直到清末才逐漸完善和成熟起來的,最簡便的曬鹽法是用經過太陽曬幹的海灘泥沙澆海水過濾,製成高鹽分的鹵水,再將鹵水存於池中,在陽光下蒸發結晶成鹽。

另外一種方法也稱鹽田法,也是最常用的曬鹽法。這種方法需要在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的地區選擇大片平坦的海邊灘塗,構建鹽田。鹽田分兩部分:蒸發池和結晶池。先將海水引入蒸發池,經日曬蒸發水分到一定程度時,再倒入結晶池,繼續日曬,海水就會成為食鹽的飽和溶液,再曬就會逐漸析出食鹽來。這時得到的晶體就是我們常見的粗鹽。剩餘的液體稱為母液,可從中提取多種化工原料。

當然,這樣的粗鹽還需要處理,對已能完成相當複雜化學試驗的高峰來,並不算事,無怪乎加些氯化鋇、氫氧化鈉、碳酸鈉或鹽酸等,從中過濾掉雜質,解析、提取出純淨的氯化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