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種落後的煎煉製鹽法,高峰自然要把它改掉,他準備在沿海的幾個州都建造出曬鹽場,這樣,對整個大宋的鹽業發展都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這種曬鹽法,不但節約成本,節省人力,製作量還極為龐大,為此,高峰已在上書朝廷,準備東鹽西運,作為抑製西夏的一種舉措。
西夏盛產青鹽,質量好,價格低,因此在宋夏關係並不友好的情況下,走私青鹽成了大宋的一大毒瘤。不但民間走私,就是軍隊也在大量走私,其主要原因便是大宋的鹽比西夏的鹽價格要高不少。
此時,宋金簽訂了共同攻遼的盟約,而西夏則與遼國沆瀣一氣,他們甚至派兵去援助遼國,而且宋夏戰場的局勢力愈演愈烈,衝突升級也在不斷,此時,若把精力從剛剛平息的國內動亂上轉移動北方遼國戰場上,宋夏之間最好是停戰。
停戰不代表不製約西夏,西夏國內除了畜牧業,就是青鹽還能提得上台麵,而這也是他們來錢的主要方麵。
但是若大宋把大量的海鹽運抵到西北,同時在境內實施差異化價格,使本地的鹽價低於青鹽,將會一下子把青鹽走私的路給堵上,這對西夏來將是致命的傷害。
高峰這一招實際上就是一種價格戰,在他有這種極低成本的製鹽技術後,已能進行,無怪乎多搭點運輸成本,就算虧上一些,隻要能把西夏拉下馬,折算下來也賺大了。
當然,對西夏的政策是由朝廷來決策,高峰隻管提建議,致於采不采納並不在他的考慮之內,他接下來還是多考慮一下兩路的發展。
高峰接下來的目光盯上了礦產。
齊魯大地蘊含豐富的礦產資源,從大的方麵就有兗州和徐州的煤礦、淄州和登州的鋁礦和青州的石油等,這些礦產都是高峰急需的資源,就算把它們挖出來不直接賣掉,高峰自己也能把它們消化,他自然要借機把礦產開發出來,這可能他的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另外,擁用這麼大片在土地,養殖業和種植業必不可少。
海上、水泊裏的漁業,陸上的肉類養殖業都需要扶持推廣,它們既可豐富人們的菜籃子,也能帶來巨大經濟利益,因而深受人們的歡迎。
同樣的,一些經濟作物、反季節作用的種植也不可少,包括棉花、蘋果、西瓜在內等一些新鮮品種被廣泛種植起來,既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創造了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總之一點,能利用的各類資源都進行利用,實在利用不了的,那高峰就利用他們的人口資源優勢,開作坊、建工廠,包括修橋、鋪路、挖河、建堤等等,隻要沒人閑著,隻要官府公道,隻要秩序良好,就能創造價值,人們就會富裕起來,社會才會穩定下來,國家才會富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