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調整京東兩路的官員僅是穩定、建設、發展兩路的第一步,那麼,製定官吏行為細則和統一行業規範就是高峰在兩路進行的第二步。
實際上這些都是成形的,特別是在豐’縣試行過,隻需拿來把個別地方稍加改善就行了。
當然,兩路可不等同於一縣,這中間的利益糾葛也不是一句話能清楚的,要想把官吏行為細則和統一行業規範推行開,沒有各個州的支持肯定是不行的。
高峰自然是考慮到這個事,早就和張業商量妥當,同時把方案上報到朝廷取得認可,這才是他動手的前提。
另一個前提就是把各州、縣的頭頭搞定,他們才是發展成否的關鍵,沒有他們的支持,肯定無法成功。
於是,高峰便一縣一州的過,把初始方案傳遞給大家,既作思想動員,又算征求意見,更主要的是讓各地有針對性的研究自身特點,從而製作出適宜的方案來。
無論是協迫也好,自願也好,各州、各縣最終都上交了一份本地發展方案,質量好差不,起碼這些人都經過了思考,對本地的發展也有了預期,而且這個預期在高峰看來合情合理。
事實也是,這些官員高峰事先都調查了解過,不是每個人都出類拔萃,但他們為民謀福的意願還是很強烈的,更多的是為人厚道、官聲不錯的好官。
有了方案,而且這些方案經過幾級反複修改,最終拿去朝廷批準,於是各地發展便有了目標,更多的是有了底氣。
這都是新政策,是別的州府沒有的待遇,再加上高峰的及時指導和幫助,若再發展不好還不如辭官不幹。
因而,各地官員都卯足了勁去幹,他們既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也是怕被他縣超過或拋下,這可關係到自己官聲和名譽,甚至下一步升遷的大事,沒人敢馬虎行事。
事態很明顯,發展之策之前是試行,現在是推廣,不過推廣的區域有限,也就是朝廷很認可這個發展之策,下一步肯定要推廣到全國去,到那時,他們這些提前熟悉、了解、甚至實施了發展之策的人將是香餑餑,升官已在預料之中。
不得不,高峰以自身活生生的例子,把大宋的官場變得更功利了。
自從搞了發展之策,高峰基本是半年一級、一年兩級的升遷,短短的四五年便從從九品晉升到五品,這簡直不能用飛速來形容,用飛躍還差不多,起來整個大宋也沒那麼幾人有過這種經曆。
同樣的,與高峰有關係的人也升遷飛速,張業、穀正、王節、楊邦乂和仇悆,這些人都是跟著高峰一起幹的,他們雖沒有高峰那般快速,卻也不慢,而且都是要職,可見他們也沾了高峰和發展之策的光。
既然朝廷看重發展之策,那些官員們自然不甘落後,他們知道,一旦進入這個圈子,不多好,隻要不太差,前途都是光明一片,所以,就算還有個別人死板而固執,但在耀眼的仕途麵前,還有誰能受得了這份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