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兩路還有其它一些官員的調整,包括對一些不稱職官員的清除都在同步進行,如原濟南知府韓淵,表現可圈可點,高峰提請他去沂州,沂州知州蔣圓在收降宋江中立下大功,高峰提請他去登州,而東平知府蔡居厚,因其能力不錯,高峰倒願意讓其留任。
如此等等,整個京東路基本在按高峰的要求打造,其目的也很簡單,那就是要建設一支清廉、高效、正派、勤政的官員隊伍。
官員隊伍由高峰與朝廷溝通完成,其間少不了使用一些手段,不過,隻要能達到目的,高峰不介意費些心神。
同一時間,高峰沒有放鬆對濟州島的建設指導。
方臘起義給濟州島帶來了近十萬民眾,百多艘船,還有大量的物資,另外各類工匠、耕畜牛馬、器械工具多不勝數,要最缺的應該就是糧食。
雖然前期從高麗和大宋購買了大量的糧食,但那隻是對少量人來的,十萬民眾就有十萬張嘴,那些存糧根本無法滿足這些人的長期使用,算一算也就夠半年的。
不過,半年的跨度不算短,高峰有的是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當然是開荒種地,這樣便能解決自給自足的問題。島嶼新近開發,上麵地多人少,這十來萬人灑進去也顯不出擁擠,於是倪語臣便按戶給大家分發土地和耕牛,鼓勵大家開荒種田,相信這樣不用一年島上便能形成良性循環。
其次還是購買,在大宋買,去高麗買,偶爾也去日本買,其間還用商品兌換,總之一點,弄來的糧食是越多越好,這也是為了做好戰略儲備。
當然,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糧食的,無論哪個國家,糧食都是戰略資源,外麵的勢力很難購買走大量的糧食。這還是高峰在大宋為地方官,占據著先優勢,否則,島上的糧食肯定無法滿足需要。
除了糧食的問題,成立一支優良的軍隊也是當務之急。原來島上有兩三萬人,那時隻有上千人的軍隊,現在人數多了,成立成規模的軍隊已不在話下。
宋江、張仙、李太的人馬了民被運送到了島上,他們都是戰力極其強大的人,這些人肯定是軍隊的骨幹力量。
江南招收來的十萬民眾,大部分來自方臘軍,許多還都是經過吳玠精挑細選的,這些人吸收入軍隊正合適。
經過一番選撥,一支種類齊全的軍隊骨架終於形成了。
這支軍隊有一支千人的特種兵,五千人的水兵,萬人的騎兵,二萬人的步兵,還有一些負責裝備、後勤、偵察、工程等任務的兵種,所有兵種加起來足有五萬人。
當然,各大兵種內也有分工,如步兵中又有輕步兵、重步兵、弓弩兵、器械兵、盾牌手、樸刀手、斧兵、長槍兵等等。
事實上,這個時代,軍中發射武器的步兵要比格鬥兵多得多,這也是戰爭發展到一定階段技術發達的結果。能遠距離殺死敵人,誰願意近身博擊?